在智能手机市场,“轻薄” 一直是各大厂商追逐的目标之一,苹果也不例外。近日,iPhone 17 Air 的相关信息在网上引发热议,其 2.49mm 的厚度仅为 iPhone 17 Pro 的一半,5.5mm 的超薄机身设计更是有望创下近几年直板机的最薄纪录。然而,这份极致的轻薄背后,却暗藏着诸多让人不得不深思的代价。

手感的妥协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尽管 iPhone 17 Air 的超薄机身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但不少博主在开箱其机模后,都对其手感提出了质疑。有观点认为,这种极致的轻薄让手机握在手上时,感觉就像一把菜刀。要知道,近期发布的一些超薄折叠屏手机,展开后厚度也仅有四点几毫米,但折叠屏展开后机身面积更大,能更好地分散压力,而且大多数时间人们使用的是外屏。而直板机只有一个形态,这种单薄的手感或许会让不少用户难以适应。
机身强度同样令人担忧。虽然有爆料称 iPhone 17 Air 会采用钛金属中框,但如此超薄的机身,其整体结构强度难免受到影响。在日常使用中,轻微的磕碰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坏,“大力出奇迹” 的情况很难保证不会发生,这无疑会增加用户的使用顾虑和潜在维修成本。
续航能力的缩水更是让人大跌眼镜。曝光信息显示,iPhone 17 Air 的电池容量仅为 2800-2900mAh。更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7 系列全系都将采用 LTPO 屏幕,并且强调全系支持高刷。高刷虽然能带来更流畅的视觉体验,但也会极大地消耗电量,无论是 90Hz 还是 120Hz,都会让本就不大的电池雪上加霜。即便 A19 或 A18 Pro 芯片的能耗比再出色,恐怕也难以弥补电池容量不足带来的续航短板,用户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充电,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散热问题也不容忽视。苹果手机的散热表现本就不算出色,而 iPhone 17 Air 为了追求极致轻薄,进一步压缩了散热空间。这意味着在高负载场景下,比如玩大型游戏、进行长时间录像等,手机很容易出现发热现象,进而导致性能降频,影响使用效果。虽然希望日常使用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这一隐患始终存在。
此外,物理 SIM 卡槽的取消也给国内用户带来了不便。iPhone 17 Air 为了轻薄直接砍掉了物理 SIM 卡槽,采用纯 eSIM 形态。但目前国内对手机 eSIM 的态度相当保守,尽管三大运营商已经重启了手表 eSIM 业务试点,但手机 eSIM 能否落地、具体如何执行都还是未知数。如果 iPhone 17 Air 以纯 eSIM 形态进入中国市场,无疑是开了先河,但也可能让部分用户因无法适应而却步。
其实,在今年年初 iPhone 17 Air 曝光时,就有消息称国内 Top5 厂商也规划了超薄机型,搭载旗舰芯片、潜望长焦镜头和大电池。不过前两个月又传出项目停摆或者下放给次旗舰的消息。若 iPhone 17 Air 此次试水成功,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厂商跟进模仿,到时候苹果和三星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可能会被削弱。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更期待的是国产超薄直板机能够早日到来,在轻薄与实用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iPhone 17 Air 的极致轻薄确实带来了一定的话题度和新鲜感,但它所付出的代价也实实在在。手感、机身强度、续航、散热以及 SIM 卡槽的变化,每一项都可能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追求轻薄的同时,还需权衡这些代价是否在自己的可接受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