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电商与外卖市场中,京东的每一步战略调整都备受瞩目。近日,京东在财报会议上围绕外卖及即时零售业务的诸多讨论,引发了业界对其外卖战略走向的深度思考,京东是否正在重新估量外卖这件 “武器” 的价值与意义?

8 月 14 日晚,京东财报会议现场气氛热烈,超过半数的提问聚焦于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高盛的提问一针见血:在竞争激烈的外卖市场,面对规模领先的对手以及资金雄厚的竞争者,京东作为第三名,如何权衡投入与长期经营的决心?若持续投入可能导致亏损,又该如何评估流量入口的获客成本、交叉销售机会以及用户体验的提升空间?这不仅是高盛的疑问,更是整个市场对京东外卖业务的关切。
京东 CEO 许冉给出的答案是从生态视角审视京东外卖。她指出,外卖业务已与核心零售产生协同效应,不仅带动了用户增长,还创造了丰富的交叉销售机会,外卖并非孤立板块,而是京东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京东高层也深知外界对投入产出的关注,许冉明确表示,将在动态的外卖市场中保持战略聚焦,高效且有节奏地投入。
从财报数据来看,外卖等新业务给京东业绩带来了明显压力。第二季度,京东收入达 3567 亿元,同比增长 22.4%,然而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却降至 62 亿元,同比减少 51%。新业务整体亏损额高达 148 亿元,其中外卖投入的增加是新业务亏损骤增的关键因素。同时,京东整体营销开支同比增幅超 127% 至 270 亿元,主要用于外卖等新业务推广。
不过,京东的业绩底盘依然稳健。电商板块中的 3C 类产品和日百作为核心收入与利润来源,在二季度表现出色。商品收入同比增长 20.7%,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收入同比增幅超 23%,日百收入同比增长 16.4%。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截至目前,外卖等新业务对京东基本盘的拉动效应尚未显著体现,核心业务的增幅稳中小增,未因新业务拓展而出现爆炸式增长。
尽管如此,京东高层认为外卖业务的积极影响已在显现。许冉表示,外卖带来了用户增长,新用户在超市、生活服务及数码配件等品类的交叉销售比例不断提升,且外卖用户购买核心电商品类的转化率持续上升,尤其是商超品类。二季度京东已在算法和系统方面建设推动交叉购物的能力,三季度相关工具也将陆续上线。
京东内部并不认同 “一味烧钱换市场” 的投入模式。此前,许冉就透露集团在研究更合理、科学的投入策略,且在探索更多新业务方向,并非只在外卖领域盲目砸钱。目前,京东在外卖市场份额约为 10%,位居第三,短期内难以超越前两名。与美团、阿里不同,京东在酒旅布局尚处中早期,难以像对手那样通过外卖 + 即时零售将用户转化为酒旅场景来拉高客单价。因此,将外卖用户转化为电商基本盘用户,成为京东更现实的战术。在此逻辑下,外卖投入可视为电商基本盘的 “拉新费”“引流费”。
但这一逻辑的关键挑战在于 “交叉转化” 与 “交叉购物” 能力的实现。业内普遍认为,外卖和即时零售的核心用户为年轻人和高净值人群,他们在电商购物时倾向于高单价、新产品,这对京东而言极具价值。然而,面对美团、阿里的高投入,京东的外卖补贴资源相对有限,需尽快搭建转化体系,提高拉新效率。此前,京东外卖业务核心人士认为,京东从 0 搭建外卖体系可直接采用 AI 等新要素,无历史包袱,但一个成熟的外卖团队和体系通常需 15 个月到两年时间通过实战成型。
从京东高层最新表态来看,京东正将外卖视为一场 “持久战”。许冉称,外卖和即时零售是公司重要战略方向,目标是构建可持续 5 年、10 年甚至 20 年的商业模式,而非追求短期成绩。京东能否在接下来一两个季度打通 “关节”,成功实现外卖用户向电商基本盘用户的转化,将成为决定其外卖战略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