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17 年未开封矿泉水瓶底长 “钻石”,专家揭秘真相,还能喝吗?

“一瓶矿泉水放 17 年,瓶底居然长出了‘钻石’!”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 2008 年存放的一瓶未开封矿泉水,瓶身看似完好无损,瓶底却静静躺着几颗晶莹剔透的晶体,宛如迷你 “钻石”,引发众多网友热议。无独有偶,9 年前也有国外网友在 reddit 上发帖,称家中未开封、未冷冻的瓶装水里出现了类似晶体状物质。这些神秘 “钻石” 究竟是什么?存放多年的矿泉水还能喝吗?一连串疑问让不少人对日常饮用的矿泉水产生好奇。

神秘 “钻石” 真面目:竟是常见的碳酸钙

面对网友晒出的 “钻石” 矿泉水,不少人猜测是水质变质、产生有害物质,甚至有人担心是微生物滋生形成的菌落。但科学研究早已揭开了这些神秘晶体的真面目。2017 年,斯洛文尼亚科学家曾专门针对瓶装矿泉水中的晶体现象展开研究,他们用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四个品牌矿泉水瓶底的晶体,结果显示,这些晶体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钙(CaCO₃)—— 和烧水壶里的水垢成分相似,只不过矿泉水里的晶体形成过程更缓慢,晶体也更纯净,外观上显得格外晶莹。

其实,碳酸钙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不仅是水垢的主要成分,还是很多食品添加剂、钙补充剂的重要原料。比如我们常吃的钙片,不少就以碳酸钙为主要有效成分,可见这种物质并非 “神秘有害物质”,反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成分。

晶体形成之谜:矿物质与环境变化的 “化学反应”

为什么密封完好的矿泉水里会析出碳酸钙晶体呢?这还要从矿泉水的成分和储存环境说起。矿泉水不同于普通纯净水,本身就溶解了多种矿物质,其中就包括钙元素和碳酸氢根离子,这些矿物质也是矿泉水区别于其他饮用水的重要特征。

在密封的矿泉水瓶内,看似稳定的环境其实一直在发生细微变化。原本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逸出,而二氧化碳的减少会导致水的 pH 值逐渐升高。当 pH 值从矿泉水常见的 7.5 左右上升到 8.0 左右时,水中溶解的钙元素就会失去稳定状态,逐渐与其他离子结合,以碳酸钙的形式慢慢析出,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积累,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瓶底 “钻石”。

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变化会加速这一过程。如果矿泉水在储存过程中经历过冷热交替,比如夏天放在阳台暴晒、冬天放在寒冷室外,水中矿物质的活跃度会增加,晶体析出的速度会更快。此外,不同品牌的矿泉水结晶程度也差异明显。有些矿泉水钙含量高达 468mg/L,总溶解固体(TDS)超过 2000mg/L,这类高矿物质含量的矿泉水,就特别容易析出晶体;而一些低矿物质水(TDS 约 350mg/L),即便存放 10 年,也很难看到明显晶体(并非完全没有)。

关键疑问:存放多年的矿泉水还能喝吗?

“瓶底都长晶体了,这水肯定不能喝了吧?” 这是不少网友看到 “钻石” 矿泉水后的第一反应。但专家给出的答案却出人意料 —— 在瓶子完好、水质无异味的前提下,这样的矿泉水依然可以饮用。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明确将碳酸钙列为 “普遍认为安全”(GRAS)的物质,允许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和钙补充剂使用,这从官方层面证明了碳酸钙在安全范围内的可食用性。德国知名矿泉水品牌 Gerolsteiner 甚至在官方说明中提到:“这些析出物是健康富矿水质量的证明。” 毕竟,这些晶体本质上就是矿泉水中原有的天然矿物质,并非外界污染或变质产生的有害物质。

更有研究指出,富含钙、镁等矿物质的硬水,对心血管健康还有一定保护作用。麦吉尔大学的相关研究就发现,长期饮用硬水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对较低,这也从侧面说明,含有天然矿物质的矿泉水本身就具有一定健康价值。

不过,专家也特别提醒,饮用前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检查矿泉水瓶是否有破损,若瓶身出现裂缝,外界细菌、杂质可能进入水中,导致水质变质;二是闻一下水是否有异味,若出现酸味、臭味等异常气味,说明水可能已被污染,不宜饮用。只要瓶子完好、水质无异常,即便瓶底有碳酸钙晶体,也可以放心饮用,晶体本身不会对健康造成任何危害。

新闻总结

网友晒出的 17 年未开封矿泉水瓶底 “钻石”,实为碳酸钙晶体,是矿泉水内天然矿物质在长期储存中,因二氧化碳逸出、pH 值变化而缓慢析出的结果,与水垢成分相似,并非有害物质。不同品牌矿泉水因矿物质含量、储存环境差异,结晶程度不同,温度交替会加速结晶。在瓶子完好、水质无异味的情况下,这类矿泉水可安全饮用,碳酸钙还被 FDA 列为 “普遍认为安全” 物质,富含矿物质的硬水甚至对心血管有益。此次事件也让大众了解到矿泉水储存中的小知识,消除了对天然矿物质析出的误解,科学看待日常饮用水中的常见现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