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 “北上”,能否打破僵局?

在中医药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云南白药这位 “老将” 正积极求变。近期,云南白药宣布以 6.6 亿元收购河北省安国市聚药堂药业有限公司 100% 股权,这一重磅举措瞬间吸引了行业内外的目光。在中药材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云南白药缘何选择此时 “北上”?这一布局又能否助力其打破现有发展僵局,实现突围?

行业洗牌,云南白药聚焦主业谋转型

近年来,中药材行业格局不断变动,企业纷纷调整战略。云南白药作为行业佼佼者,也面临着发展困境。曾经,云南白药因涉足二级市场证券投资,业绩受股市波动影响较大。自 2023 年三季度起,公司果断 “割肉”,退出全部二级市场证券投资,并在 2024 年明确不再开展此项业务,全力回归医药主业。

为夯实主业根基,云南白药设立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基金,通过一级市场投资,培育中药产业链企业,完善主业生态。然而,云南白药的四大业务板块发展并不均衡。健康品板块中的云南白药牙膏,市场增速放缓;医药流通板块同样面临增长瓶颈;药品板块虽稳健,但过度依赖气雾剂等老产品,新品储备不足;中药资源板块营收占比相对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白药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而收购聚药堂或许就是其布局的关键一步。

北上收购,互补优势开拓新市场

聚药堂所处的安国市,素有 “药都” 之称,是北方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这里汇聚了千余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聚药堂扎根于此,依托当地产业生态和丰富药材资源,在北方中药饮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从市场区域看,云南白药在西南及华南地区优势明显,但在北方市场渗透不足。聚药堂的销售网络以北方为主,覆盖京津冀、东北、晋冀鲁豫等区域,二者结合可实现 “南北联动”,拓展市场版图。在产品品类上,云南白药在三七等道地药材及相关制剂方面优势突出,但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品类不够丰富。聚药堂拥有 1567 个饮片品种(4000 余个品规)和 240 个国标配方颗粒备案品种,能有效补充云南白药的产品线。

此外,聚药堂通过自研 APP 开展 B2B 线上销售,拥有 5.3 万长期合作客户,且客户群体分散多元。这对于云南白药而言,是其最为看重的资源之一。借助聚药堂的渠道,云南白药能快速将产品下沉至县镇一级的药店、诊所及中医馆,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竞争加剧,战略布局应对挑战

云南白药此番 “北上”,背后也有应对竞争的考量。2022 年末,华润三九收购昆药集团,强势入局三七产业。昆药集团作为三七制剂国家标准制定者,在三七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开发上经验丰富。华润三九借助昆药集团,从种植、研发、生产到销售全流程发力,与云南白药在三七产业链布局上形成直接竞争。

与此同时,华南地区的康美药业早已在中药饮片领域深耕,构建了成熟的生产加工体系,并通过自主建设与收购,布局了多个中药材市场,对中药材流通环节把控力极强。在这种行业格局下,云南白药选择收购聚药堂,既避开了与康美药业在成熟市场的正面交锋,又能快速切入北方市场,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风险暗藏,整合之路挑战重重

不过,这场收购并非一帆风顺。聚药堂自身存在一些风险因素,为后续整合增添了不确定性。截至 2025 年一季度,聚药堂总负债 4.26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 57.02%,远高于云南白药同期的 24.81%,较高的负债使其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聚药堂还存在历史借款问题,向其股东马占江、张双、石光提供了 4541 万元借款,尽管交易协议约定了还款时间,但仍反映出其内部资金管理可能存在不规范之处。

更为关键的是,聚药堂未来三年的业绩承诺低于当前水平。2024 年聚药堂净利润约 6933 万元,而 2025 – 2027 年承诺净利润分别为 6600 万元、5970 万元、6390 万元。从 2025 年一季度数据来看,其全年净利润预估仅为 4596 万元,远低于 2024 年。这一情况表明,聚药堂未来经营面临挑战,云南白药在收购后,如何挖掘其潜力、提升业绩,将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新闻总结

云南白药以 6.6 亿元收购聚药堂,旨在通过优势互补,拓展北方市场,应对华润三九、康美药业等竞争对手的挑战。然而,聚药堂的高负债、资金管理不规范以及较低的业绩承诺,为此次收购带来诸多风险。云南白药后续需在整合过程中,化解这些潜在问题,充分发挥聚药堂的渠道和产品优势,实现协同发展,提升自身在中药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完成 “北上突围” 的战略目标。此次收购的成效如何,将成为观察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