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脂肪肝似乎是一种 “不痛不痒” 的 “富贵病”,体检报告上频繁出现的 “轻度脂肪肝” 字样,很多人都选择了忽视。然而,脂肪肝的危害却如同隐匿在暗处的杀手,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如今,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脂肪肝治疗领域迎来了曙光。

8 月 15 日,诺和诺德公司宣布了一个足以改写脂肪肝治疗历史的消息:其旗下大名鼎鼎的 “减肥神药” 司美格鲁肽获批了新适应证。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基础上,该药可用于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英文缩写为 MASH)。这一消息瞬间在医药界和脂肪肝患者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关注。
脂肪肝,这个如今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的 “健康杀手”,形势不容乐观。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 年版)》指出,全球超 30% 的人患有脂肪肝。更有研究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脂肪肝患者人数将超 3 亿。脂肪肝并非简单的脂肪堆积,它包括单纯性脂肪肝、MASH,以及后续可能发生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单纯性脂肪肝病情相对较轻,而 MASH 则是肝细胞被脂肪 “撑坏”,引发炎症,若持续炎症刺激肝脏,造成损伤,长期下来甚至可能引发肝癌。
令人称奇的是,为何减肥药能跨界治疗 MASH 呢?原来,司美格鲁肽作为胰高血糖素样肽 – 1(GLP – 1)受体激动剂,恰似一把精准的钥匙,能够开启体内 GLP – 1 受体这把 “锁”,进而改善代谢。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症研究所所长曲伸解释,该类药具有减重、抗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作用,能减少肝脏脂肪堆积、缓解炎症和纤维化进展。
诺和诺德官网显示,FDA 此次加速批准司美格鲁肽的新适应证,主要基于该药物 Ⅲ 期临床试验第一阶段的结果。该试验是一项为期 240 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共计划纳入 1200 名受试者,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数据显示,第 72 周时,司美格鲁肽组有 36.8% 的患者,实现了肝纤维化改善且脂肪性肝炎未恶化;62.9% 的患者实现脂肪性肝炎缓解且肝纤维化未恶化。安慰剂组分别为 22.4% 和 34.3%。这一数据无疑是令人惊喜的,它清晰地表明,相较于安慰剂,司美格鲁肽在改善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不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茅益民强调,虽然第一阶段数据反映了司美格鲁肽治疗 MASH 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第二阶段的结果更为关键,需确认该药能否降低肝脏相关临床事件的风险,例如使用司美格鲁肽后,能否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并最终降低肝病死亡的风险。同时,减重领域研究表明,停用司美格鲁肽后可能体重反弹。由此延伸到脂肪肝领域,伴有肥胖的脂肪肝患者,停药后其肝脏获益能否持续,是否会因体重反弹导致肝脏病变回复到治疗前的水平甚至加重,仍需进一步评估。
回顾 MASH 药物的研发历程,可谓充满艰辛。此前,全球多款 MASH 药物因临床试验未达关键疗效、安全性问题等折戟,包括诺华公司、吉利德科学公司等研发的药物和 Intercept Pharmaceuticals 公司的奥贝胆酸等。其中,奥贝胆酸曾是最有希望获批的 MASH 新药,虽然试验证实可改善肝纤维化,但最终因瘙痒和血脂紊乱等影响获批。MASH 诊断带来的挑战也是药物研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约 30% 的 MASH 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然而,部分临床试验选择患者时,未能精准筛选有进展风险的人群,导致即便药物有效,也无法在试验中体现。目前,无创诊断仅能大致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无法精准识别哪些 MASH 患者有疾病进展风险。国际公认的 MASH 诊断 “金标准” 是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但因有创,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较低,导致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较为困难。尽管研发难度巨大,被称为 “新药研发的坟墓”,但 MASH 药物临床需求却极为庞大。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30 年全球 MASH 患病人群将达 4.9 亿人,相关药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22 亿美元。
目前,全球研发热情依然高涨,主要围绕改善代谢、抗炎和抗纤维化等维度。其中,最受关注的是 GLP – 1 类药物,双靶点药物在研的有 GLP – 1/GIP 双受体激动剂,如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在 MASH 治疗中,同时作用两种激素的受体,减重和改善代谢的效果更强,而 GLP – 1/GCG 双受体激动剂,则能够增加能量消耗,帮助减少肝脏脂肪。多靶点药物也在探索中。还有药企针对 “代谢因子” 进行药物研发,“代谢因子” 不仅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对减轻炎症和纤维化有帮助。今年 7 月,新泰医药还购入了石药集团口服小分子 GLP – 1 类药物 SYH2086 在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权益,交易总价最高可达 20.75 亿美元,探索瑞美替罗和 GLP – 1 药物联用的效果。茅益民指出,目前,药物研发过程中,单药失败案例众多,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联合治疗策略,通过多靶点新药,或不同靶点新药联用提升治疗效果。但何种方案有效、能否实现 “1 + 1>2” 的效果,现在还难以判断,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验证。
脂肪肝致病因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这也是 MASH 新药研发困难的核心所在。脂肪肝病变在肝脏,却常伴有一系列肝外并发症,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关系犹如 “鸡” 和 “蛋”,孰因孰果尚无定论,且脂肪肝还与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密切相关。脂肪肝病程隐匿,患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发现时肝脏可能已有炎症或纤维化,且疾病进展并非线性,部分患者虽然程度较轻,但仍可能较早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MASH 患者异质性较大,致病因素多样,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炎症反应等,至今未完全明确。这也导致 MASH 药物的作用机制尚存争议,制约着临床治疗。目前,脂肪肝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及手术三种方式。全球虽已有 MASH 治疗药物获批,但选择范围有限,大部分患者仍需靠饮食控制、运动减重等生活方式干预,可许多患者难以长期坚持,导致疗效不佳。国内尚无 MASH 治疗药物获批,药物治疗以控制肝外并发症为主,而非针对肝脏本身的病变。手术方面,如代谢手术通常用于病情较严重的肥胖患者,并非人人适合。MASH 常伴随多种疾病,同时管理多种疾病给医患双方带来挑战。加之人们对脂肪肝的认知误区,以及疾病发现难、诊断难、患者坚持难、治疗选择少,构成了当前 MASH 诊疗的主要难点。
今年 7 月,《柳叶刀》发布的《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动计划》指出,肥胖和糖尿病加速了脂肪肝发展为 MASH。数据显示,到 2050 年,MASH 相关肝癌病例占所有肝癌病例的比例将增至 11%,增幅高达 35%。脂肪肝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肝病,加强筛查与防治刻不容缓。建立肝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协作体系,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势在必行。同时,进一步加强临床与基础研究融合,推动更便捷诊断工具和更安全有效药物的研发,才能更好地应对脂肪肝这一严峻的健康挑战。而司美格鲁肽的新适应证获批,无疑为这场战斗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我们对脂肪肝的治疗前景充满了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