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虫“死灰复燃”!外出住酒店如何躲开这些“吸血鬼”?》​​

“几乎绝迹的‘臭虫’又回来了!” 最近,不少网友发帖诉苦,称自己出门坐火车或住酒店时,身上被咬出一串红肿、发痒的包,甚至有人在床垫缝隙里发现了棕褐色的小虫子,经确认竟是臭虫。这一消息让大家不禁担忧:出差旅行住酒店,外面的床还能安心睡吗?公共场所的椅子还能放心坐吗?万一被臭虫叮咬又该如何处理?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这种小虫子,掌握应对方法。

臭虫:不容小觑的“吸血鬼”​
臭虫,也叫床虱、壁虱,是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的无翅昆虫,体型小巧,呈红棕色,成虫大小约 5 到 7 毫米,如同苹果籽一般。它们以新鲜血液为食,主要吸人血的种类是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平时,臭虫身体扁平、卵圆形,吸过血后会变得红褐色、圆鼓鼓且更为细长。

臭虫生命力顽强,不进食可存活数月甚至一年,但为了交配和产卵,雄性和雌性臭虫每 14 天至少要吸血一次。它们虽不能飞也不能跳,但爬行速度快,是公认的卫生害虫。虽不像蚊子那样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但叮咬皮肤后,通常会排成一串或一簇,形成红色疙瘩(中央可能有小点或小水疱),奇痒无比,常见于脸、脖子、手臂、腰部等部位。

早在 20 世纪 40 – 50 年代,臭虫曾是主要卫生害虫,随着化学杀虫剂的应用和人们卫生意识增强,其逐渐销声匿迹。然而,近 20 年来,因国际旅游贸易往来密切、二手物品交易频繁以及不规范防治导致抗药性加剧,臭虫呈现“死灰复燃”态势。2018 年,60 多位国际专家编写了 460 页的《现代臭虫生物学与管理进展》,足见其危害与防治难度。

应对臭虫:多管齐下
臭虫主动扩散距离短,但擅长“搭便车”,跟着家具、床品、行李等扩散到新地点。我国学者调查发现,工厂宿舍、建筑工地、宾馆等场所是臭虫侵害高发区,这些地方往往人流量大、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判断是否有臭虫,可观察是否有锈色或焦油状斑点,这是部分臭虫进食后排出的残留物。消灭臭虫,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多样,其中化学防治是重要手段,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大扫除是基础,对床垫、床架等可能藏身的地方吸尘,及时密封并丢弃吸尘袋,严重感染的物品可丢弃。用硅胶填缝剂密封裂缝,消除藏身之处。床上用品等用热水清洗并高温烘干,温度达到 45°C 时臭虫会死亡。无法及时处理的物品可密封放置一年。喷杀虫剂时,优先选用烟碱类和苯基吡唑类药物,慎用有耐药风险的拟除虫菊酯,避免使用酒精、汽油等危险偏方以及粘性捕虫器等无效手段。完成初期清洁后,要定期检查,若再次发现臭虫,需重新除虫或换方法。

预防与治疗:双管齐下
预防臭虫叮咬,要尽量遮盖皮肤,穿能覆盖大部分皮肤的睡衣;仔细检查二手物品;减少家中杂物;使用床垫和弹簧床垫保护套,浅色保护套更易发现臭虫;经常吸尘,及时密封并丢弃吸尘袋;用 50℃左右热水清洗床上用品等,并高温烘干至少 20 分钟。

若被臭虫咬了,轻微情况通常 1 – 2 周内自行消退。若红肿、瘙痒严重,可用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冷敷或冰敷降温止痒,涂抹糖皮质激素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肿胀、发硬、水疱明显时,可叠加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情况严重需及时就医。

外出游玩:小心防范
经常外出旅行、出差的人员,在酒店等场所遇到臭虫风险较高。入住酒店房间后,先不摊开行李,检查床垫缝隙、床头板和行李架,寻找臭虫排泄物、血迹等;将行李放在桌子或衣柜上,远离床铺;回家后,立即清洗旅行衣物,检查行李箱;有条件可高温烘干衣物;将行李箱存放在远离卧室的地方。

臭虫虽小,危害不小。了解臭虫的习性,掌握防治、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外出游玩的注意事项,能帮助我们有效躲避臭虫侵害,享受健康生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