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李雪琴自曝胃切 8 个息肉,这些胃病信号别忽视,可能是癌变预警

“体检时癌症筛查指标超正常值 5 倍,胃肠镜查出一肚子息肉,光切除的就有 8 个,还有好多小的没切完!” 近日,知名喜剧演员李雪琴在综艺节目中公开自己的胃部健康状况,瞬间引发全网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 “被吓到了”,也开始关注自己的胃部健康 —— 胃息肉到底是什么?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它会发展成胃癌吗?北京科技报结合专家解读,为大家梳理出一份 “胃部健康指南”。

一、胃息肉:藏在胃里的 “小疙瘩”,多数人无症状

李雪琴提到的 “胃息肉”,其实是胃黏膜凸出于胃腔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就像胃里长了一个个 “小疙瘩”。这些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少则一两枚,多则十几、几十枚,极罕见的家族遗传病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甚至会超过 100 枚。从大小来看,多数胃息肉直径只有几毫米,超过 1 厘米的较少,直径达数厘米的更是罕见。

让人容易忽视的是,大多数散发性胃息肉患者没有特殊不适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胃肠镜时偶然发现。但如果息肉合并了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问题,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若息肉体积大、数量多,或长在贲门、幽门等特殊位置,甚至出现糜烂渗血,还可能引发腹痛、吞咽不畅、黑便、贫血等更严重的症状,这时候就需要及时干预治疗了。

二、胃息肉会变胃癌吗?关键看这两个因素

“查出胃息肉,是不是早晚要变胃癌?” 这是很多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事实上,胃息肉确实有癌变风险,但风险大小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息肉大小和病理类型。

从大小来看,直径≥1 厘米的胃息肉,癌变风险会明显增加,医生通常会建议在内镜下切除,避免后续发展成恶性肿瘤。而病理类型则是判断风险的核心 —— 不同类型的胃息肉,癌变概率差异很大。比如增生性息肉,癌变风险相对较低;但腺瘤性息肉属于 “癌前病变”,癌变风险较高,一旦发现需要尽快切除,并定期复查。此外,内镜检查时,医生还会根据息肉的形态(如是否有蒂、表面是否光滑)等情况综合评估,给出个性化的治疗和随访建议。

李雪琴切除了 8 个息肉,还剩下不少小息肉,这也提醒大家:即使息肉暂时不需要切除,也不能掉以轻心,定期复查胃肠镜,监测息肉变化,才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三、4 招预防胃息肉,这些癌变信号要警惕

虽然胃息肉无法 100% 预防,但其发生与先天因素和后天习惯都有关,做好以下 4 点,能大大降低发病概率:

1. 管好嘴:戒烟戒酒,规律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食物,少吃腌制、熏制食品,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给胃部减轻负担。烟酒会长期刺激胃黏膜,增加息肉和癌症风险,尽早戒掉对胃部健康大有益处。

2. 治原发病:消除胃部 “刺激源”

积极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问题,这些疾病会持续损伤胃黏膜,为息肉生长创造条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我国感染率较高,及时检测和根除,能有效保护胃黏膜,减少病变风险。

3. 慎用药:别滥用 “胃药”

很多人胃痛、反酸时会自行吃奥美拉唑等抑酸药,却不知长期使用(超过 1 年)会导致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增加胃息肉发生率。用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按疗程使用,避免盲目长期服药。

4. 调心态:别让情绪 “伤胃”

胃肠道是 “情绪器官”,长期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会影响胃肠功能,诱发炎症和息肉。平时可通过运动、冥想、与人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更重要的是,要警惕胃病向胃癌转变的信号,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尽早就医:

  • 疼痛性质改变:原本偶尔的胃痛变得持续、无规律,发作时间随机,吃胃药也无法缓解;
  • 上腹出现肿块:在心窝位置摸到质地坚硬、按压疼痛的包块;
  • 烧心反酸加重:胸骨下部频繁出现灼烧感,影响正常生活;
  • 体重骤降: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伴随乏力、食欲减退,可能是机体吸收障碍,需警惕恶性肿瘤。

新闻总结

李雪琴自曝胃部切除 8 个息肉引发关注,让胃息肉这一常见胃部病变走进大众视野。胃息肉多数无症状,但若合并其他胃部问题或位置特殊,会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直径≥1 厘米或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通过戒烟戒酒、规律饮食、治疗原发病、慎用药、调心态可预防胃息肉,同时要警惕疼痛性质改变、上腹肿块、烧心反酸加重、体重骤降等癌变信号,定期做胃肠镜检查,才能守护胃部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