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人谦称:“贬己尊人” 的文化密码

在汉语文化的长河中,礼貌原则如熠熠星辰照亮人际交往的航道。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中提出的五大礼貌原则里,“贬己尊人” 原则尤为夺目。它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古人的谦逊与对他人的尊崇紧密相连,体现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古人对自己的谦称便是这一原则的生动注脚。

“愚”:自嘲为 “猴” 的谦卑

古人常用 “愚” 字作为谦称。《说文解字》中提到:“愚,戆也。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 但对于 “禺” 字所代表的猕猴形象,学者们观点各异。高鸿缙先生认为 “禺” 描绘了一种头似人非人,有足有尾的兽,恰似长尾之猴。流沙河老先生虽有不同解读,却也未能明确其义。

在实际使用中,“愚” 尽显谦意。对年轻于自己的同辈谦称 “愚兄”,谈及自己的意见谦称 “愚见”。联想那被驱使、表演的猕猴,就像大臣对国君自称 “臣” 时的屈服之态,又如同古代男子以 “仆” 自称时将自己比作受过刑、劳作的人,“愚” 同样是将自己贬抑,以彰显对对方的尊敬。然而,从现代视角看,这种过度贬己的方式,似乎凸显了古代礼貌原则中平等精神的缺失。

“卑”:字形藏秘的谦称

“卑” 字作为谦辞,常见于 “卑职” 这一称谓,是下级官吏面对上司时的自谦之语。还有 “卑之无甚高论”,表达自己见解不高明。但从字形上,很难直接将其与卑贱、卑鄙等含义联系起来。

甲骨文中的 “卑” 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是 “又” 即右手,上部所指为何,学界争论不休。金文字形下部变为左手,上部还有变化。小篆字形则变形严重。《说文解字》认为 “卑,贱也。执事也”,徐锴进一步阐释,但因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观念与甲骨文字形不符而存争议。白川静先生虽提出新解,认为与匙有关,可将上部字形视为匙形也难以令人信服。实际上,“卑” 原指供役使的仆从,地位低贱。“卑” 用作谦辞,遵循 “贬己尊人” 原则,把自己比作对方的仆从,愿意效劳。在古代官场,下级官员自比上级官员的仆从,也反映出等级制社会的显著特点。

“敝”:从评价到自谦的转变

“敝” 作为谦辞,常见用法是 “敝人”。《后汉书・卓茂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人状告亭长收礼,卓茂一番询问后,指责告状者 “汝为敝人矣”,意为其受到蒙蔽、德行不高。卓茂阐述了人与人以 “礼” 交接的道理,此人因未明白此理而被视为 “敝人”。“敝人” 一词原本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有德行之人对无德行之人的评价,而后因 “贬己尊人” 的礼貌原则,后人用作自谦,表达与对方相比自己德行差的意思,对象发生了有趣的反转。

其实,“敝” 作谦辞起源更早,春秋时期就已使用。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鲁国大饥,齐孝公率军侵犯,鲁僖公派展喜犒劳齐军,展喜称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敝邑” 就是谦称自己的国家。从甲骨文看,“敝” 左边是 “巾”,右边是右手持物,字形还有布帛碎片的表示。《说文解字》对 “敝” 的解释有 “帗也”“败衣” 两种。学者研究发现,制作巾需撕裂布帛,“敝” 的字形所指是手持器具撕裂布帛,布帛撕裂产生碎布屑,对整幅布帛有所损败,故而引申为 “败衣”。“敝” 作为自谦之辞,正是取 “败衣” 及德行不高之意,遵循 “贬己尊人” 原则,与 “愚”“卑” 的内在逻辑一致。

古人的这些谦称,是 “贬己尊人” 礼貌原则的鲜活例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人际交往准则以及独特的文化心理。虽时代变迁,但其中蕴含的谦逊精神,仍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品味与传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