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首演:杜镇杰以 “心” 塑角,让关敬陶在舞台上 “活” 起来

长安大戏院的舞台灯光亮起,锣鼓点铿锵作响,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首演大幕拉开。当杜镇杰饰演的关敬陶身着军装,带着几分犹豫与挣扎登场时,台下观众瞬间被带入那段烽火岁月 —— 这个曾在电影里被 “忽略” 的伪军团长,在京剧舞台上,通过细腻的唱腔、传神的身段,成了充满矛盾与温度的 “活人”,也让红色故事以更鲜活的方式叩击人心。

“上世纪 60 年代在山东莱州农村,我常看《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电影,那时眼里只有金环、银环这样的英雄,对关敬陶没太多印象。” 首演结束后,杜镇杰回忆起与这部作品的初遇,语气里满是感慨。如今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他以京剧演员的身份重新解读这个故事,才发现关敬陶是个 “宝藏角色”:”电影侧重展现英雄群像,而京剧把争取关敬陶、展现他的转变作为核心,这个人物太有戏了。”

在杜镇杰看来,关敬陶的 “活”,首先在于他的 “真”。”他不是脸谱化的坏人,是个在侵略者与汉奸的压迫下,既愤懑又犹豫的普通人。” 为了捕捉这种复杂性,杜镇杰反复琢磨人物心理:开场时,关敬陶面对日军的嚣张,手不自觉地攥紧衣角,台步沉缓却带着一丝僵硬,藏着对国土沦陷的痛心;被革命者劝说时,他侧过身,眼神躲闪,念白时语气忽强忽弱,把 “想反抗又怕惹祸” 的纠结演得入木三分。”我总在想,要是我处在那个年代,面对家国危亡和个人安危的选择,会是什么状态?” 杜镇杰说,他把自己代入角色,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贴着人物的内心走。

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是塑造关敬陶的 “利器”,却也曾是杜镇杰面临的 “难题”。”传统戏里,甩发、抖髯口能直接表现人物激动,但现代戏不能这么夸张。” 他反复琢磨,把传统技巧 “化” 进细节里:当关敬陶下定决心弃暗投明时,杜镇杰没有用大幅度的动作,而是通过脚下厚底靴的一顿、身体微微前倾,再配上一段节奏渐快的唱腔,让观众感受到他内心的觉醒;表现他的迷茫时,他放缓台步,双手自然下垂,眼神放空,连呼吸都透着迟疑。”程式化不是框子,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提炼。” 杜镇杰举例,他借鉴了《赵氏孤儿》里程婴的表演经验,用细微的身段变化展现人物的矛盾,”比如程婴忍辱负重时的隐忍,和关敬陶的犹豫有共通之处,把这些经验融入进去,人物就更立体了。”

唱腔设计也为关敬陶的 “活” 添了关键一笔。作曲家朱绍玉为这个角色量身打造的唱段,既有京剧的韵味,又充满现代感。当关敬陶回忆起国土被践踏的场景时,唱腔低沉婉转,每一个拖腔都带着叹息;当他决心加入革命队伍时,唱腔突然拔高,节奏明快,透着一股坚定。”观众听着唱腔,就能跟着人物的情绪走。” 杜镇杰说,有一次排练时,他唱到 “山河破碎心难安” 这句,自己都忍不住红了眼眶,”好的唱腔能帮演员更快进入角色,也能让观众更懂人物。”

首演落幕时,台下掌声雷动。有观众说:”以前觉得关敬陶只是个配角,现在才明白他的挣扎多真实,杜老师把这个人物演 ‘ 活’ 了。” 而对杜镇杰来说,让人物立起来,不仅是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对红色故事的敬畏:”从小说到电影再到京剧,形式在变,但礼赞英雄、铭记历史的内核不变。我希望通过关敬陶这个角色,让观众看到,在那个年代,每个普通人的选择都不容易,也更能体会革命者的英勇。”

新闻总结

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长安大戏院首演,演员杜镇杰通过细腻的表演,让此前被观众 “忽略” 的关敬陶成为舞台焦点。杜镇杰结合自身童年对红色电影的记忆,深入挖掘关敬陶 “愤懑又犹豫” 的复杂心理,突破京剧程式化表演的局限,将传统技巧融入现代戏细节,再配合量身打造的唱腔,让人物兼具真实性与感染力。此次演出不仅以创新形式再现烽火岁月,更通过 “让人物活起来” 的表演,让观众更深刻理解红色故事的内核,传承红色基因,也为京剧现代戏的守正创新提供了生动范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