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月底的厦门威斯汀房间,现在酒店突然摘牌,能拿到赔偿吗?” 近日,飞客论坛上一条关于酒店摘牌的帖子引发热议,揭开了外资五星酒店 “集体换标” 的序幕。从厦门威斯汀悄然摘牌,到镇江、无锡、徐州三家凯悦酒店集体 “告别” 凯悦体系,再到南昌绿地华邑酒店退出洲际集团,今年以来,外资五星酒店摘牌事件频发,不少城市地标级酒店纷纷换上本土品牌 “马甲”,引发行业对 “外资酒店黄金时代是否落幕” 的讨论。

多地地标酒店 “换标”,外资品牌密集退场
外资五星酒店的 “退场潮”,在今年上半年尤为明显。6 月 20 日,被网友称为 “凯悦最惨一天”—— 镇江苏宁凯悦(341 米高,全球最高凯悦)、无锡苏宁凯悦(328 米高,位于核心商圈)、徐州苏宁凯悦(俯瞰云龙湖的城市地标)同步摘牌,全部转为苏宁银河国际酒店自营,凯悦官网已无法预订这三家酒店,OTA 平台也完成品牌替换。
5 月底,运营十年的南昌绿地华邑酒店也停止使用华邑品牌,摘除洲际集团 Logo,计划升级装修后由江西本土连锁沃尔顿酒店接手;4 月,广州增城保利皇冠假日酒店更名为保利郡雅酒店,回归保利商旅自营,这是半年内保利第二次与洲际 “分手”。尽管南京紫峰洲际等少数酒店成功续约,但从整体趋势看,外资五星酒店的 “版图” 正在收缩,本土品牌接盘已成常态。
这些摘牌的外资酒店,大多是所在城市的 “脸面”—— 或占据核心地段,或拥有超高建筑高度,曾是游客打卡、商务接待的首选。如今突然换标,不仅让常旅客失落,也让行业意识到:外资酒店在中国市场的 “光环”,似乎正在逐渐褪去。
业主承压、成本高企,外资合作难以为继
外资五星酒店密集摘牌,并非品牌主动撤离,更多是业主方 “扛不住” 后的无奈选择。梳理这些案例不难发现,背后藏着两大核心矛盾:
一是业主现金流紧张,扛不起 “高成本”。多数摘牌酒店的业主是地产企业,如苏宁、绿地、保利等。近年来,地产行业下行,企业面临 “断臂求生” 的压力,而外资五星酒店的运营成本堪称 “吞金兽”—— 除了基础管理费、激励管理费,还要按品牌标准不断投入硬件改造、软件更新,每年投入动辄数百万元。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业主来说,这笔开支成为 “沉重负担”。以苏宁旗下三家凯悦酒店为例,长期依赖母公司输血,在地产主业收缩后,“自营降本” 成为必然选择。
二是品牌与业主诉求脱节。外资品牌固守全球标准,要求酒店在资产维护、人员培训、服务流程上与总部保持一致,哪怕局部市场不适应;而业主更看重 “盈利”,希望酒店能快速回本、产生现金流,甚至愿意牺牲部分品牌效应降低成本。“一边想让业主持续砸钱保标准,一边想控制成本止血”,这种诉求差异让合作难以为继。相比之下,本土品牌不仅管理费更低,还能灵活调整运营策略,更符合业主 “活下去” 的需求。
此外,外资酒店资产还面临 “有价无市” 的困境。从 2020 年起,世茂深坑洲际、苏州狮山悦榕庄等高端项目就陆续挂牌出售,但因债务复杂、产权纠纷等问题,鲜少有人接盘。业主无法通过出售回笼资金,只能选择 “自营过渡”,等待市场好转。
外资品牌下沉求变,行业进入 “运营为王” 时代
尽管摘牌潮显现,但外资酒店集团并未放弃中国市场,而是转向 “下沉与调整”:洲际推出智选假日 5.0 产品,瞄准中端市场与全季、亚朵竞争,强调 “高建造效率、优投资回报”;希尔顿在大中华区布局超 700 家酒店,其中本土化的欢朋品牌占比超 50%;凯悦与首旅如家合作中端品牌逸扉,并加速推进凯悦嘉轩、嘉寓等精选服务品牌,聚焦交通枢纽与新兴商圈。
这一转变背后,是行业逻辑的根本改变:过去,外资酒店是地产商 “勾地、抬升地价” 的工具,靠 “面子” 生存;如今,行业进入 “运营为王” 的时代,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品牌,都必须以 “盈利” 为核心 —— 能带来稳定现金流、快速回本的品牌,才能获得业主青睐。
对消费者而言,酒店品牌的 “外资光环” 不再是首选,“体验与性价比” 成为关键。正如业内人士所说:“水晶吊灯的时代过去了,一家酒店能挂多久的牌,取决于它能跑多快的现金流。”
新闻总结
今年以来,厦门威斯汀、苏南三家凯悦等多地外资五星酒店密集摘牌,转为本土品牌自营,引发 “外资酒店退场潮” 讨论。背后核心原因是业主(多为地产企业)现金流紧张,难以承担外资品牌高额管理费与改造成本,且品牌与业主在 “标准” 和 “盈利” 上诉求脱节。面对市场变化,外资酒店集团加速下沉中端市场,与本土品牌正面竞争,行业从 “地产逻辑” 转向 “运营逻辑”。未来,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品牌,“现金流”“投资回报” 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消费者也将更关注体验与性价比,而非单纯的品牌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