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 “反内卷” 声嘶力竭,企业却疯狂砸下 800 亿扩产,这是为何?

在光伏行业,“去产能、反内卷” 的呼声已然震耳欲聋,仿佛要冲破云霄,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可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产能扩张的 “疯狂列车” 依旧风驰电掣,根本没有丝毫要停下来的迹象。据华夏能源网粗略统计,从年初至 8 月 20 日,国内犹如被按下了扩产的 “快进键”,新增拟上马和新开工的光伏项目多达 46 个,涉及产能超 237GW,投资总额更是高达 800 亿元以上。这哪像是要反内卷的节奏,分明是在 “内卷的深渊” 里越陷越深,让人不禁要问:光伏行业这是怎么了?

国内:新兴势力主导扩产,钙钛矿成 “香饽饽”

深入国内光伏扩产的战场,一幅奇特的景象映入眼帘。截至 8 月 20 日,新增拟扩产项目有 32 个,它们如同蓄势待发的 “新兵”,在签约、环评、备案、募资等环节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同期,14 个光伏制造项目已开工建设,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在这总计 46 个项目中,光伏主产业链扩张项目独占 39 个,产能超 142GW,投资额约 541 亿元,无疑是产能扩张的 “主战场”;而 7 个辅产业链扩张项目也不容小觑,总投资超 260 亿元,涵盖组件回收、逆变器、光伏支架等领域。

仔细剖析这些项目,特点鲜明。其一,中下游电池、组件环节成扩产 “热门区”。主产业链的 39 个扩张项目里,35 个都瞄准了中下游,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新增扩产与开工规模超 139GW,占主链扩张产能的 98%,上游仅有一个 4 万吨颗粒硅项目。其二,新兴技术路线备受青睐,TOPCon 扩产近乎绝迹。在 27 个公开电池技术路线的项目中,钙钛矿、BC、异质结类项目占了 25 个。其中,BC 技术深受组件龙头喜爱,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企业纷纷布局,多以技改和升级为主。其三,大量二三线、新兴甚至不知名企业成扩产 “主力军”。以钙钛矿为例,12 个新增及新开工钙钛矿项目中,既有带 “国家队”、中科院背景的企业,也有博雅洁能等新冒头的企业,它们成立不足两年,却大胆抛出 GW 级产能规划。这不禁让人想起 2023 年大量跨界新秀涌入异质结的场景,如今异质结热度虽降,但仍有新企业涉足。这些扩产项目,无疑给本就产能过剩的行业 “雪上加霜”。

海外:产能扩张如火如荼,中国企业身影频现

当国内光伏企业还在为反内卷焦头烂额时,海外市场却掀起了新一轮光伏扩产热潮,且来势汹汹。据统计,今年以来,亚太地区新增规划产能近 170GW,成为海外产能扩张的 “急先锋”,而这其中印度贡献巨大,规划扩张产能达 153.28GW,覆盖硅片、电池片、组件各个环节。此外,欧洲的西班牙、土耳其等国,美洲的美国,非洲的部分国家也都在积极推进光伏产能扩张,总计来看,今年海外光伏产能扩张规模达 289GW,电池片和组件是扩张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产能扩张的浪潮中,中国光伏企业的身影频繁出现,扩张产能合计 65.54GW,占总量的两成左右,主要集中在亚太、非洲、中东地区。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显示,2024 年海外光伏市场新增装机约 175GW,对比海外光伏企业组件和电池片 100GW 左右的规划产能,未来若这些产能落地,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市场空间将被严重挤压,出海之路将遭遇强力阻击。

破局:转变思维,坚守技术高地

如今的中国光伏行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内部,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深陷价格战泥潭,亏损普遍,尽管 “反内卷” 呼声不断,各方也采取措施,但成效甚微,仍有企业顶风扩产。外部,海外本土产能崛起,美国、印度等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还通过政策限制打压中国企业,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光伏企业必须坚定 “反内卷” 立场,行业集体亏损、产能过剩的局面不能再持续。同时,要彻底摆脱单纯依靠产能、产量竞争的旧思维,将发展重点转移到技术实力提升、市场营销拓展、品牌口碑塑造、盈利水平提高等方面。在全球化竞争中,只有占据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制高点,保持技术代际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惧海外企业的无效扩产。否则,中国光伏行业将在产能的 “漩涡” 中越陷越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