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性权贵专属到被女性抛弃:高跟鞋的 “逆袭” 与 “失宠” 之路

提到高跟鞋,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女性优雅的身姿,它似乎早已成为女性气质与魅力的象征。但鲜少有人知道,高跟鞋最初竟是为男性设计的 “专属装备”,在历史长河中曾是有钱有势男性彰显身份的标志。然而,历经数百年变迁,高跟鞋不仅从男鞋转变为女鞋,如今还面临着被年轻女性 “抛弃” 的境遇 —— 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的女性从未拥有过一双高跟鞋,细高跟更是逐渐淡出日常穿搭。这双鞋子的 “一生”,堪称一部浓缩的社会时尚变迁史。

高跟鞋的诞生,最初与 “优雅” 无关,而是源于纯粹的实用性。公元 10 世纪的波斯地区,骑兵们为了在骑马时将脚牢牢固定在马蹬上,方便射箭时保持稳定,特意设计出带有鞋跟的鞋子。这种实用的鞋款,在 16 世纪末随着波斯外交使团的出访,传入欧洲贵族圈。欧洲贵族们被这种带有异域风情的鞋款吸引,穿上它仿佛能复刻波斯骑兵的阳刚之气,很快便将其纳入时尚单品。为了与需要干农活、奔波劳作的平民区分开,贵族们不断抬高鞋跟高度,高跟鞋就此诞生,成为阶层划分的 “视觉符号”。

其中,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高跟鞋的喜爱更是将其推向流行顶峰。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常穿着 10 厘米高的高跟鞋来凸显身高与威严,他的鞋跟和鞋底还会用稀有昂贵的染料染成红色,彰显皇室专属地位。他甚至颁布法令,规定只有贵族和皇室成员才能穿红色高跟鞋,平民若擅自穿着,将面临严厉惩罚。彼时,鞋跟高度直接与社会等级挂钩 —— 等级越高,鞋跟越高,高跟鞋成为男性权贵炫耀身份、彰显特权的重要工具。

随着时尚潮流的传播,高跟鞋逐渐从男性圈层蔓延至女性群体,男女鞋款也开始出现分化:男士高跟鞋的鞋跟变得更方、更粗,凸显稳重;女士高跟鞋的鞋跟则愈发纤细,线条更具曲线感,贴合当时对女性柔美的审美期待。然而,18 世纪启蒙运动席卷欧洲后,男性的时尚审美发生巨变,他们摒弃了文艺复兴时期华丽繁复的服饰与配饰,转而追求朴素、实用的穿搭风格,高跟鞋也随之被男性群体 “抛弃”,逐渐成为女性鞋履的专属品类。

19 世纪后,高跟鞋在女性群体中 “死灰复燃”,并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迎来新的变革 —— 细高跟鞋开始流行。这种鞋款鞋跟更高、更细,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很快成为宴会厅、社交场合的 “时尚利器”。不过,细高跟鞋的诞生之初还曾引发担忧:宴会厅业主担心尖锐的鞋跟会在地板上钻出孔洞,而其英文名 “stiletto”,正源自意大利一种用于刺击的便携刺刀,暗合其 “危险又迷人” 的特质。

但细高跟鞋的 “魅力” 背后,隐藏着诸多健康隐患。过高的鞋跟会将人体重心前移,给前脚掌施加巨大压力,进而牵连膝盖与背部;尖尖的鞋头则会挤压脚趾,导致拇外翻、爪形趾等畸形问题,不少长期穿高跟鞋的女性都饱受红肿、发炎、疼痛的困扰。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加上疫情后远程办公普及、大型社交活动减少,人们更倾向于舒适的运动休闲风格,高跟鞋的销量开始全球下滑,年轻女性更是对其 “敬而远之”—— 对她们而言,高跟鞋既不舒适也不实用,还带着几分过时的 “束缚感”,许多人甚至从未拥有过一双高跟鞋。

如今,除少数公司仍强制要求女性员工穿高跟鞋上班外,穿高跟鞋已成为个人选择。有趣的是,在男性抛弃高跟鞋两百多年后,部分男性又开始尝试十几厘米的高跟鞋,以个性穿搭打破性别时尚边界。从男性权贵的身份象征,到女性的时尚符号,再到如今被年轻一代冷落,高跟鞋的 “浮沉”,不仅反映了时尚潮流的更迭,更折射出社会对性别、舒适与健康认知的变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