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即将降息”—— 这则消息看似只是单一经济体的政策调整,却暗藏着全球经济周期转向的关键信号。9 月以来,随着美国、欧盟、中国三大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步从 “收紧” 转向 “宽松”,新一轮全球大放水的序幕已悄然拉开。不同于 2020 年应对疫情的 “紧急放水”,此次宽松周期以 “托底经济、激发活力” 为核心,资本早已闻风而动,提前布局低估值、高成长资产,而普通人若想在这波趋势中把握机遇,需先看清潮水的方向。

全球大放水的 “共振效应”,源于三大经济体的政策同步转向。作为全球经济的 “风向标”,美国此前因高通胀持续加息,如今就业数据大幅放缓,将于下周四(北京时间)正式开启降息,标志着美元流动性宽松的开端;欧盟更早行动,2024 年 6 月已率先降息,目前利率调整进度已过半;中国则已在宽松周期中 “浸泡” 4 年,持续通过货币政策为经济注入活力。当美、欧、中这三大影响全球经济的 “水龙头” 同时转向宽松,全球资本流动格局、资产价格走势都将迎来重构 ——2020 年全球放水时黄金、股市、楼市齐涨的场景或许不会完全重现,但结构性的资产机会已开始显现。
资本永远比政策 “快一步”,两大信号已暴露其布局轨迹。一方面,科技领域募资迎来 4 年来首次正增长,同比上升 12%,说明资本正加速流向高成长赛道;另一方面,南下资金创历史纪录,截至 9 月 5 日,通过 “港股通” 流入的资金突破 10100 亿港元,远超去年全年,且绝大多数集中在港股科技板块。以阿里巴巴为例,连续 11 个交易日获净买入,总额超 195 亿港元;同时,国内港股上市科技公司动作频频:蚂蚁数字子公司将 80 亿美元能源资产接入区块链,腾讯计划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扩张,阿里巴巴领投机器人公司 —— 这些动作背后,是资本对 “中国科技核心资产” 的集体看好,更是对全球放水周期下 “低估值 + 高成长” 标的的精准布局。
香港成为资本布局的 “核心阵地”,背后有两大关键逻辑。其一,香港的资本开放性无可替代。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的门户,香港资本流动不受限制,对美联储降息等全球流动性变化极为敏感。一旦美元利率下降,国际资本会加速回流新兴市场,而港股作为 “水位显示器”,自然成为资本涌入的首要选择。其二,香港是创新资产的 “稀缺试验田”。目前中国在区块链、稳定币等新兴领域的探索,仅在香港离岸市场展开,这种 “创新稀缺性” 让港股科技资产更受风险资本追捧,也使其在全球放水周期中具备独特的估值优势。
面对即将到来的宽松周期,普通投资者需做好三件事,避免 “踏空” 或 “踩坑”。首先,认清大势,保持清醒 —— 此次放水是 “托底式放松”,而非 2020 年的 “紧急救市”,资产价格会涨但不会普涨,结构性行情是主流,盲目跟风 “万物皆可买” 必然会吃亏。其次,布局科技赛道要 “抓龙头、借工具”。若无法精准判断个股,可选择聚焦龙头的科技 ETF,比如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159101),其成分股仅 30 只,龙头集中度高(前三只占近半仓位),2017 年以来年化收益 11.4%,远超同类指数,是普通投资者分享科技红利的稳妥选择。最后,拒绝 “追高”,理性定投 —— 科技股受政策、放水速度影响波动较大,一把 “All in” 风险过高,逢回调分批买入,才能在波动中把握长期机会。
全球大放水不是 “免费的午餐”,而是对投资者认知的考验。看清三大经济体的政策逻辑,读懂资本的布局信号,避开盲目跟风的陷阱,才能在新一轮流动性周期中,不被潮水裹挟,而是主动站上浪尖,把握属于自己的资产机会。毕竟,在经济周期的浪潮中,只有提前看懂趋势,才能从容应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