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回调现增持潮,是机遇还是挑战?

在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中,银行板块近期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当 A 股三大指数在 7 月中下旬创下年内新高时,银行股却如逆水行舟,开启了一轮明显的回调。然而,就在这看似下行的浪潮中,却涌动着一股别样的暗流 —— 多家上市银行的股东及董监高人员纷纷入场增持,这一举动究竟是对市场的精准把握,还是另有深意?

9 月 11 日晚间,光大银行(601818.SH)率先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中国光大集团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了 1397 万股 A 股股份,占总股本的 0.02%,投入资金达 5166.10 万元。无独有偶,同一天,南京银行也传来大股东增持的消息。在 7 月 18 日至 9 月 10 日期间,大股东紫金集团的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凭借自有资金增持了 5677.98 万股,持股比例从 12.56% 跃升至 13.02%,增持金额高达数亿元。

这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9 月 12 日,光大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成都银行、华夏银行、青岛银行等 6 家银行,均在 9 月发布了股东或董监高人员增持计划或进展公告。而这一系列增持行动,都发生在银行板块震荡回调的大背景下。自 7 月 11 日以来,Wind 银行指数(882115.WI)已累计下跌超 7%,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的跌幅更为惊人,民生银行、厦门银行、上海银行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跌幅均超 15%。

面对这一现象,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内部人士在市场调整期增持,不仅是对当前股价合理性的认可,更是对公司基本面的信心背书。这一行为既反映了对上半年业绩企稳的积极解读,也表达了对未来经济回暖、企业信贷需求回升的乐观预期,在稳定市场信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南京银行为例,在紫金信托增持期间,其股价先扬后抑,8 月中旬以来跟随板块整体回调近 10%。若以增持区间均价估算,紫金信托此次增持耗资约 6.53 亿元。成都银行的情况也颇为相似,尽管此前因股价高于增持上限,增持计划一度搁置,但在调整策略后,两家股东于 8 月底、9 月初迅速增持,累计增持金额超亿元。

除了大股东,董监高人员也纷纷自掏腰包 “护盘”。9 月 11 日,华夏银行公告,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累计增持 422.93 万股,金额达 3190.20 万元。9 月 8 日,苏州银行多位高级管理人员计划自 9 月 8 日起至 12 月 31 日,合计增持不少于 420 万元的股份。

然而,市场对于银行股的走势仍存在分歧。一方面,银行股的高股息率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安全边际,上半年业绩企稳以及机构配置的 “欠配” 状态,都使得银行股在波动市场中具备吸引力。截至 9 月 12 日,张家港行、长沙银行的股息率已超 6%,超半数上市银行股息率超 4%。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资金更倾向于流向高景气成长赛道,银行股的相对收益空间受限,部分银行估值优势减弱,也让投资者对其短期性价比产生疑虑。

展望未来,银行板块大概率将呈现 “基本面托底、市场风格主导弹性” 的特征。经济回升带来的信贷需求改善、资产质量预期修复,以及高股息的现金回报能力,将为股价提供支撑。但短期来看,若风险偏好持续升温,银行股的弹性可能受限,板块内部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剧。银行股的这波增持潮究竟是 “倒车接人” 的机遇,还是市场波动中的短暂涟漪,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