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州手术室里的机械臂精准缝合患者输尿管时,远在 1.5 万公里外的法国专家正通过屏幕实时操控器械 —— 这场横跨中国北京、福建和法国的远程机器人手术,不仅成功为一名输尿管闭锁患者解除了病痛,更创下了跨国远程手术的技术新纪录,让 “天涯若比邻” 的医疗协作照进现实。

7 月 17 日,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手术室里上演了令人惊叹的一幕。泌尿外科主任叶烈夫团队与北京、法国的专家 “隔空联手”,借助 5G 超远程手术机器人,为一名输尿管闭锁患者实施高难度重建手术。患者此前因输尿管结石碎石术后出现输尿管闭锁,肾积水严重且组织粘连,手术需要高精度分离与缝合,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周围组织,对远程操作而言是极大挑战。
这场手术的分工堪称 “跨国医疗协作教科书”。远在法国国际微创外科培训中心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学松教授,负责通过机器人暴露受损的输尿管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谌诚教授、杨昆霖教授则精准定位狭窄部位;叶烈夫团队凭借裸眼 3D 技术,清晰观察手术部位的立体图像,主刀完成关键的缝合步骤。三方通过实时语音和画面沟通,共同操控机械臂完成分离、转动、缝合等一系列精细操作,整个过程流畅如同一台 “精密仪器” 在运转。
“机械臂就像医生的‘千里手’,能完美执行移动、抓取、持握等指令,还能过滤人为手抖,精度达到毫米级。” 叶烈夫介绍,相比传统开刀或腹腔镜手术,远程机器人手术的优势显而易见:10 – 15 倍放大的手术画面让细节无所遁形,机械臂的灵活度远超人类手腕,患者术后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此次手术中,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印证了这项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手术突破了 1.5 万公里的网络距离壁垒(直线距离 9400 公里),刷新了远程手术的技术上限。这背后,5G 网络的低延迟、高稳定性是关键支撑,让三国专家的操作指令能实时传递,机械臂的响应几乎没有滞后感。“就像在同一个手术室里协作,完全感受不到距离的存在。” 参与手术的专家感慨道。
事实上,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早已在远程机器人手术领域布局,牵头成立的福建省泌尿外科 5G 远程机器人手术联盟,首批汇聚 10 家成员单位,覆盖全省各地市医疗机构。叶烈夫坦言,目前手术机器人设备价格昂贵,普及率有限,但随着国产技术的进步,未来有望成为常规医疗选择。“远程手术能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比如县一级医院的病人,不用奔波就能享受到顶级专家的服务。”
此次跨国远程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预示着医疗协作模式的革新。它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专家能无缝配合,为疑难病症患者带来福音。正如叶烈夫所说:“未来,距离不再是求医问药的障碍,通过技术创新,我们能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得到最好的治疗。”
这场跨越 1.5 万公里的 “隔空开刀”,是中国医疗技术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远程机器人手术的成熟度,也为全球医疗协作开辟了新路径。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相信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种 “天涯共手术” 的新模式,让健康的曙光照亮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