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1 日的港城,阳光炽烈如往常,却有一场生死时速正在上演。29 岁的林女士躺在赣榆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台上,氧饱和度骤降至 30%,心脏骤停的警报声刺破走廊 —— 这个刚诞下女婴的母亲,正滑向死亡的深渊。此时,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 ECMO 团队带着设备星夜驰援,当机器启动的嗡鸣声响起,血氧从濒死的 30% 爬向 100% 的那一刻,一场持续 22 天的生命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

生死时速:ECMO 机组的 “黄金 20 分钟”
“孕 36 周,昏迷,刚紧急分娩!”6 月 21 日上午,连一医 ECMO 小组接到的求援电话带着哭腔。林女士两个月前就有胸闷症状却未在意,直到当天阴道流血送医后陷入昏迷。9 时 10 分,转院途中的她突发抽搐,血氧暴跌至 30%,赣榆区医院紧急剖宫产诞下女婴,随即推进 ICU 抢救。
11 时 50 分,谢永鹏副主任医师带领的 ECMO 团队抵达时,监护仪上的心率已近乎平直。“肾上腺素静推!”“准备穿刺!” 胸外按压的节奏敲打着手术室的地板,医护人员的白大褂被汗水浸透。12 时 05 分,动静脉穿刺开始,林女士的心率突然跌至 35 次 / 分,孙成东主治医师跪在手术台边持续按压,直到 12 时 24 分 ECMO 成功转机 —— 随着淡红色的血液在管路中重新流动,血氧数字缓慢攀升的每一秒,都像是从死神手中夺回的碎片。
多学科会战:十余个科室的 “精密拼图”
转入连一医后,诊断书上的字眼触目惊心:I 型呼吸衰竭、肺动脉栓塞、心源性休克…… 十余个致命并发症如同张开的死亡之网。医院启动最高级预案,急诊、产科、心外科等学科专家组成 “攻坚组”,每日晨会变成 “战地研讨会”。
6 月 25 日的远程会诊屏幕上,江苏省孕产妇救治专家组的刘松桥教授指着 CT 影像分析:“右心扩大到临界值,必须立刻取栓!” 血管外科李达主任团队当天就实施急诊介入手术,从肺动脉中取出堵塞的血栓。EICU 里,护士长苏菲带领团队创下惊人纪录:500 多小时 ECMO 管理零失误,5000 多次生命体征监测精确到秒,100 多次血气分析结果决定着用药剂量的毫厘之差。
7 月 2 日第二次远程会诊时,呼吸科章锐峰教授发现左肺实变,支气管镜中心张趁英主任带着设备 bedside 操作,肺泡灌洗出的分泌物装满了三个标本瓶。中医团队熬制的活血汤药与康复师的肢体训练同步进行,连药学部都为她定制了抗凝方案 —— 每个学科都是拼图的一块,少一角便可能功亏一篑。
生命绽放:从 “呼吸机依赖” 到拥抱新生
7 月 12 日,是这场战役的转折点。当医生撤下 ECMO 管路时,林女士的手指突然动了一下。“她在用力!” 护士的惊呼让走廊里等待的家属瞬间泪崩。两天后,拔除气管插管的她虚弱地吐出 “谢谢” 二字,尽管声音细若蚊蚋,却像惊雷炸响在 EICU。
7 月 15 日转入普通病房时,林女士已能靠着床沿坐起。早产的女儿在新生儿科逐渐强壮,丈夫每天把婴儿的照片贴在她的床头。7 月 23 日出院那天,这位重生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孩子,看着走廊里列队送行的医护人员,突然深深鞠躬。“是你们让我能听见她的哭声。” 她的声音仍带沙哑,却清晰地穿透了所有参与救治者的心房。
这场跨越三省、联动十余个学科的救援,创下了连一医危重症孕产妇救治的新纪录。但比纪录更珍贵的,是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细节:深夜护士给婴儿拍嗝的轻拍声,专家会诊时为用药剂量争得面红耳赤的较真,还有林女士醒来后第一句话里的哽咽。正如刘松桥教授所说:“医学的奇迹从不是偶然,而是每个环节都拼尽全力的必然。” 当生命的接力棒从医者手中传到母亲掌心,这 22 天的坚守,早已超越了救治本身 —— 它证明,在死神面前,人类的勇气与智慧,永远是最坚固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