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福建泰宁古城尚书巷灯火通明,擂茶馆茶香四溢,傩舞桥灯轮番上演。两年前,34岁的伍华晖从沿海城市返乡创业,在古城开起私人影院和民宿,如今生意火爆。这座曾因年久失修、产权纠纷而破败的千年古城,如何在短短四年间实现”重生”?泰宁的”复活”经验,或许能为全国古城保护提供新思路。

一、破局:从”自讨苦吃”到全民护城
泰宁古城曾是”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的文脉之地,却因年久失修、资金短缺一度沦为”空心城”。2021年,县委书记张昌平调研时面对争议:”救还是不救?”
反对声不绝于耳:财政吃紧、债权纠纷、商户观望……但张昌平力排众议:”老祖宗的遗产不能断在我们手里!”泰宁组织考察团赴江西长汀取经,20余次县委常委会后,最终确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攻坚路径。
关键转折在于创新机制:
- 法治化破解产权僵局:推出”公认民养”模式,以租代收、产权互换,避免”一刀切”收储;
- 四方联动化解债务:政府筹钱、国企修缮、产权人分红,成功”解封”数十栋古建;
- 公益诉讼护航:全国首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益诉讼工作站,解决17起纠纷。
“现在居民从’要我护城’变成’我要护城’。”黎辉平感慨道。
二、重生:130栋古建焕新,烟火气回归
截至2025年7月,泰宁累计投入超3亿元,完成130栋历史建筑修缮,整治巷道15公里。但”复活”古城的关键,在于让老宅”活起来”:
- ”一乡一品”激活业态:新桥乡岭红馆推广米酒文化,杉城镇状元馆展示非遗,社会资本运营的40余家主题馆中,32家由返乡青年创业;
- 文旅融合聚人气:尚书街晚茶街、红军街红色展区等特色街区游客量增长70%,”糖葫芦杂货店”店主张大叔等困难户变身老板;
- 非遗传承有温度:梁氏拓印工作室业主梁臻说:”游客多了,祖传手艺有了新生命。”
“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现在巷子里都是拍照的年轻人。”居民陈阿姨的肠粉店生意红火,她主动当起古城保护宣传员。
三、启示:泰宁经验的全国意义
泰宁的蜕变折射出古城保护的三大共性难题与破题之道:
- 资金困境→”以奖代补+社会资本”多元筹资;
- 产权纠纷→”搁置争议、活化利用”柔性治理;
- 业态单一→”乡土IP+非遗体验”避免过度商业化。
“我们要做’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遗产。”张昌平表示,下一步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全国提供”泰宁样本”。
【结语】
从”自讨苦吃”到”全民护城”,泰宁用四年时间书写了一部古城复兴史诗。这里没有”千城一面”的复制粘贴,有的是”一院一故事”的烟火温情。当160斤的伍华晖在民宿里忙碌,当梁臻的拓印手艺吸引游客驻足,泰宁证明:古城的生命力,永远来自人与历史的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