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热门商场被指 “取消男厕”?实地探访:女厕位增四成,男厕指引藏玄机

“跑了三层楼都没找到男厕,这商场是把男厕全拆了?” 近日,南京景枫中心某楼层 “仅有女卫生间” 的指示牌照片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有男性网友调侃 “以后不敢来逛了”,也有女性网友力挺 “早该多弄点女厕”。这座日均客流量超 3 万人次的热门商场,真的在 “大面积取消男厕” 吗?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真相藏在厕位比例的调整和密密麻麻的指引牌里。

一层一厕?男厕其实 “藏” 在旁边

下午 3 点的景枫中心负一楼,女卫生间外的指示牌格外醒目:“此处仅有女卫生间,最近的男厕距您 50 米”。箭头指向右侧走廊,记者步行 15 秒后,果然看到标有 “男女卫生间” 的指示牌,推门而入,男厕内有 4 个隔间和 6 个小便池,空无一人。而隔壁的女卫生间外,有 3 位女士正在排队。

“刚开始确实懵了,以为走错了楼层。” 正在洗手的张先生说,他上周来逛时,差点因为找不到男厕憋尿离开,“后来才发现每层都有指引,就是得花半分钟找路。” 记者逐层探访发现,除一楼和停车场无卫生间外,负一至四楼均有配置:每层至少有 2 处男厕,其中负一楼和二楼各有 4 处,部分男厕与员工卫生间共用,门口贴着 “对客开放” 的标识。

最特别的是四楼,女卫生间旁不仅有指引牌,还有穿着红色马甲的引导员。“周末人多的时候,经常有人问男厕在哪,我们就直接带路。” 引导员李姐说,商场特意培训过员工,遇到找不到厕所的顾客,必须亲自指引到门口。

从 1:1.15 到 1.3:1,一场 “厕位革命” 的争议

这场风波的源头,是商场今年 3 月的 “女性友好升级”。改造前,景枫中心 17 间女厕有 118 个厕位,17 间男厕有 136 个厕位,比例约 1:1.15。“周末女厕排队能排到走廊,最长要等 20 分钟。” 商场运营部经理王女士展示的监控截图显示,去年妇女节当天,女厕外的队伍绕了三圈。

改造方案是将 4 间男厕改为女厕,同时开放员工卫生间补充男厕位。如今 21 间女厕有 154 个厕位,13 间男厕有 118 个厕位,比例变为 1.3:1。“我们测算过,男厕使用高峰时,每个隔间的空置率仍有 40%,完全够用。” 王女士翻出客流数据,周末日均女厕使用量是男厕的 1.8 倍,“改造后,女厕排队时间缩短到 5 分钟以内。”

但男性顾客的体验确实打了折扣。“以前每层都有就近的男厕,现在偶尔要多走几十米。” 市民李先生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商场应该新建厕所而非改造,“虽然理解女同胞排队难,但也不能牺牲我们的便利。” 而女性顾客大多支持:“上周六来逛街,两个女厕都不用排队,这种感觉太爽了。” 舒女士说。

公厕改造,如何平衡 “男女平等”?

景枫中心的争议,折射出公共场所公厕的普遍难题。根据 2016 年《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人流量大的区域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应达 2:1,但实际执行中,许多商场仍维持 1:1 左右。“建筑设计时就没预留足够空间,后期改造只能‘拆东补西’。” 一位商场设计师坦言,排污管道的位置决定了厕所位置,新增厕位的成本远超改造。

近年来,各地尝试过多种解决方案:上海某商场引入 “潮汐公厕”,通过移动隔断在高峰时转换男女厕位;杭州某综合体设置 “无性别卫生间”,缓解紧急需求;而景枫中心的做法,本质是 “存量优化”—— 将使用率低的男厕改为女厕,同时用指引和员工厕所弥补。

“网上说‘取消男厕’是谣言,我们只是调整了比例。” 王女士展示的后台数据显示,改造后男厕投诉量从每月 5 起增至 12 起,但女厕投诉量从 38 起降至 9 起,“我们正在加印更醒目的指引牌,还会在 APP 上上线‘厕所导航’,下周就试运行。”

傍晚 6 点,景枫中心迎来客流高峰。负一楼的女厕仍有排队,但队伍比改造前短了一半;50 米外的男厕,市民王先生正带着儿子洗手。“其实多走几步不算啥,只要别真的找不到就行。” 他的话或许道出了关键:公厕改造的核心不是 “谁多谁少”,而是能否让每个人都能体面方便 —— 这需要更精细的设计,也需要多一分相互理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