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妈生病去世是常态,没脸没皮是现状!”河北市民周先生因借款逾期,竟遭”还呗”APP催债短信疯狂轰炸,内容充满侮辱诅咒。更蹊跷的是,平台坚称”不是我们发的”,但短信骚扰与催款时间高度重合。这场”暴力催收”风波背后,究竟是谁在突破法律底线?

一、噩梦短信:4天收到100条恶毒诅咒
周先生去年通过”还呗”APP借款3.96万元,分12期偿还。今年6月3日,他因考试错过一期还款,随后便陷入”短信炼狱”——
- 内容恶劣:”彩礼两万回赠老赖子女””母亲任由亲友玩乐”等
- 频率恐怖:4天内收到100多条,每隔2小时轰炸一次
- 范围扩大:三名紧急联系人同时收到电话短信骚扰
“这些虚拟号码来自全国各地,我数了数有湖北武汉、上海、福建等地的。”周先生展示手机截图,”最过分的是诅咒我家人,简直丧心病狂!”
二、平台甩锅:短信开头没’还呗’就不是我们发的
记者联系”还呗”客服,对方回应:
- 建议”联系欠款人本人处理”
- 否认发送侮辱短信:”我们的短信都会带’还呗’标识”
但记者发现:
- 骚扰短信中夹杂着几条开头带”还呗”的正规提醒
- 6月16日一条短信竟称”可能由合法第三方公司接手全款催收”
“他们说不是自己发的,那请拿出证据!”周先生愤怒表示,”我在平台留了三个联系人电话,即使不是他们直接发的,信息泄露也是他们的责任!”
三、暴力催收乱象:法律红线屡被突破
浙江铁券律师事务所张永辉律师指出,此案涉及多重违法:
- 名誉权侵害:”老赖子女””任人玩乐”等表述已超合理催收范围
- 隐私泄露:三名紧急联系人遭骚扰,平台未妥善保护通讯录
- 暴力催收:违反《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多次发送侮辱信息可处10日拘留。”张律师强调,”若传播范围广,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四、举证责任:平台需自证清白
法律专家分析责任归属:
- 周先生已完成初步举证:提供短信截图、骚扰记录
- 平台需证明:
- 未实施或授意第三方催收
- 借款人信息加密存储无泄露
“如果平台拿不出外包合同、催收记录等证据,法院可推定其过错。”张律师说。
五、维权困境:暂停还款有风险
周先生因骚扰暂停还款的行为引发争议:
- 法律风险:产生逾期利息,影响征信
- 合法途径:
- 提存还款至公证处
- 起诉主张债务抵销精神赔偿
“情感上理解,但法律上不提倡以暴制暴。”张律师建议通过行政投诉和诉讼维权。
【结语】
这起事件暴露了互联网金融催收行业的三大乱象:
- 外包公司”野蛮生长”,突破法律底线
- 平台”甩锅”推责,监管缺位
- 消费者举证难,维权成本高
目前,周先生已委托律师准备起诉。他的遭遇给所有借款人敲响警钟:面对暴力催收,既要勇敢说”不”,更要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类似案件中,法院曾判决催收方赔偿精神损失费2万元并公开道歉。这或许能为周先生的维权带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