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专业:为”中国制造”植入数字灵魂的新兴力量》​​

​当钢铁巨轮在船坞中成型,当新能源汽车在流水线上诞生,背后都离不开一个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工业软件。这个被誉为”工业之魂”的领域,正催生着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它正在为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工业软件:制造业的”数字基因”​
工业软件不同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APP,它是工业知识的数字化载体,是将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业流程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的核心工具。从飞机发动机的精密设计,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再到智能工厂的自动化控制,工业软件贯穿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

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冬宁指出:”工业软件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它是制造业提升效率、优化性能的关键。然而,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仅占全球份额的6.7%,核心技术和数据长期依赖国外,存在严重的’空心化’问题。”

复合型人才缺口:工业软件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工业软件的研发不仅需要扎实的软件技术功底,更需要对工业流程的深刻理解。然而,现实情况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工业知识,工科学生又难以掌握复杂的算法开发,导致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工业软件专业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机械、材料等工科领域和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需求。”刘冬宁介绍,广东工业大学率先开设这一专业,从全校理工科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通过嵌入式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核心课程强化编程能力,并在后期深入学习工业软件的专业知识。

科学报国:从”跟跑”到”领跑”的使命担当
工业软件专业不仅培养技术人才,更承载着推动国产工业软件自主可控的使命。王卓薇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水火弯板机器人”项目,就是典型案例。传统船舶制造中,水火弯板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工艺传承困难。通过工业软件平台,团队将工艺数据数字化,让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复杂操作,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我们不仅要发论文、写算法,更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国家制造业升级。”王卓薇的话道出了工业软件专业学子的共同心声。他们从入学之初就面向国产技术生态,参与国产软件开发,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工业软件专业正成为连接传统制造业与数字未来的关键纽带。它不仅弥补了我国在工业软件领域的短板,更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输送复合型人才。随着国产工业软件的逐步突破,这一专业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换道超车”的重要引擎。

在这个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工业软件专业的学子们正在书写属于中国制造的数字传奇。他们用代码定义未来,用技术铸就强国之基,让”中国制造”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灵魂”。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