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华润万家的生活用纸专区,维达卷纸的黄色促销标签格外刺眼 —— 原价 46.9 元的产品,会员价仅售 24.9 元,相当于打了 5.3 折。促销员王青早已习惯这样的场景:“某品牌今天降两毛,竞品明天就敢降五毛,这价格战打了三年,现在卖一提卷纸,厂家最多赚一毛钱。” 当纸巾的利润薄如蝉翼,广东省造纸行业协会 7 月发布的 “反内卷” 倡议书,终于道出了全行业的心声:抵制低价倾销,回归合理定价,否则 “再降就真没赚头了”。

这场价格厮杀,早已渗透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浙江纸巾厂老板曲洋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0 年入驻电商平台时,一提卷纸能赚 1.2 元;但随着同行竞相压价,如今利润缩水至 0.1-0.2 元。“今年要是再降价,就得亏本关门。” 他无奈砍掉了线上业务。在终端市场,这样的 “自杀式竞争” 更为赤裸:心相印的抽纸常年 “立减 2-4 元”,维达的手帕纸从 24.9 元降到 19.9 元,连高端品牌也不得不加入战局。2024 年,恒安国际(心相印母公司)纸巾业务亏损 2.45 亿元,中顺洁柔(洁柔母公司)净利润下滑超 7 成,曾经的 “日用品金矿” 已成 “微利战场”。
价格战的背后,是原材料成本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作为纸巾主要原料的针叶浆,2025 年上半年进口均价为 6262.3 元 / 吨,虽较 2022 年高点有所回落,但比 2019-2020 年的价格仍高出近 30%。头部企业对进口浆的依赖度超 80%,成本居高不下;而线上渠道的崛起更让价格透明化 —— 消费者轻点屏幕就能比价,品牌忠诚度在低价面前不堪一击。数据显示,纸巾线上销售占比已从 2014 年的 10% 飙升至 2024 年的 40%,电商平台的 “价格排序” 功能,倒逼企业陷入 “不降价就滞销” 的恶性循环。
为了活下去,企业不得不剑走偏锋。有的品牌悄悄缩小纸巾尺寸,“从 180mm 减到 160mm,消费者不细看很难发现”;有的混用竹浆、蔗渣浆替代木浆,产品颜色发暗、手感粗糙,却能降低 30% 原料成本。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用户吐槽 “纸巾变薄了”“一卷用得更快了”,但企业也有苦衷:恒安国际 2024 年促销费用增加超 10%,原纸销量却下滑 26%,“不偷工减料,利润就成了负数”。这种 “饮鸩止渴” 的做法,正在透支消费者信任 —— 某品牌因 “偷偷减量” 登上热搜,一周内销量暴跌 40%。
“恶性内卷快到头了。” 恒安国际总裁许清流的判断,在 2025 年显现出些许迹象。6・18 大促期间,纸巾折扣普遍从去年的 5-7 折回升至 7-9 折,头部企业开始收缩 “自杀式促销”。广东省造纸行业协会的倡议书更明确提出:抵制低于成本价销售,鼓励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竞争。事实上,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新路:中顺洁柔推出添加乳霜成分的高端手帕纸,单价提升 50% 仍供不应求;有的品牌聚焦母婴、敏感肌等细分市场,靠差异化摆脱价格战。
但转型之路并不平坦。消费者对纸巾的价格敏感度根深蒂固,某品牌尝试将卷纸价格从 29.9 元调至 32.9 元,一周内销量下降 23%。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让企业不敢轻易提价 —— 针叶浆价格若上涨 10%,纸巾成本就增加 5%,而终端提价 1% 都可能引发销量滑坡。行业人士测算,要让利润回到合理水平,终端价格需上涨 15%-20%,这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几乎难以实现。
这场 “反内卷” 运动,本质上是行业在生死边缘的自救。当一提卷纸的利润赶不上一瓶矿泉水,当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品质,最终损害的不仅是行业生态,更是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正如王青所说:“消费者现在贪便宜买低价纸,可要是厂家都倒闭了,以后连合格的纸巾都买不到了。”
如今,超市货架上的促销标签依旧密集,但 “买三送二” 的疯狂已少见。造纸业能否真正走出低价泥潭,或许取决于两个关键:一是企业能否通过创新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消费者能否接受 “优质优价” 的价值逻辑。毕竟,谁也不希望未来的纸巾,只剩下 “便宜” 这一个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