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款全民级 AI 应用或将出自 “老熟人”?运动科技巨头 All in AI 给出答案

当 OpenAI 的 GPT-5 发布后,“缺乏颠覆式创新” 的评价刷屏时,另一边,运动科技公司 Keep 却凭借 All in AI 的战略提前实现盈利,股价逆势上涨 20%。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悄然揭示了 AI 行业的新转向:纯技术狂奔的时代渐入尾声,垂直领域的 “老玩家” 正凭借深厚积淀与 AI 结合,酝酿着下一款全民级应用。

全民级 AI 应用的诞生,往往藏在最贴近生活的场景里。回顾 ChatGPT 掀起的浪潮,初期的新鲜感过后,用户更期待 AI 能融入日常 —— 健身、学习、医疗等垂直领域成为新的战场。在这些领域,深耕多年的 “老熟人” 反而比纯 AI 公司更具优势:它们既懂行业的本质,又积累了海量真实数据,能让 AI 技术落地时少走弯路。

Keep 的逆袭就是典型案例。这家成立十年的运动科技公司,曾因 “商业化难” 饱受质疑,却在 2025 年夏天凭借 AI 战略实现盈利。其核心逻辑在于,运动健身领域兼具科学性与感性需求,恰好为 AI 提供了施展空间。从解剖学、营养学的标准化知识,到用户 “因快乐而运动” 或 “因恐惧而放弃” 的个性化心理,Keep 十年间沉淀的不仅是课程内容,更是对 “人如何坚持运动” 的深刻理解。

今年年初,Keep 创始人王宁宣布 All in AI,随后迅速推出运动健康垂直模型 Kinetic.ai,以及 AI 教练 “卡卡”。这款 AI 教练能根据用户上传的餐盘照片计算卡路里,根据 “今天很累” 的反馈调整训练强度,甚至能定制马拉松、拳击等专业计划。从 “机械推送课程” 到 “感知式伴练”,AI 让线上健身首次有了接近私教的温度。这种转变直接推动 Keep 的毛利率提升,经营效率优化,成为盈利的关键推手。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商业模式的重构。过去,Keep 的难题是 “流量大但付费低”,会员 ARPU 值仅 20 元左右。而 AI 教练通过 “千人千面” 的服务,打开了 10 倍以上的价值空间 —— 就像线下私教按课程收费,AI 教练可根据通用指导、个性化服务、专业训练等不同层级定价。这种从 “卖内容” 到 “卖服务” 的跨越,正是垂直领域 AI 应用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Keep 的路径并非个例。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深耕多年的老品牌都在加速拥抱 AI:语言学习软件用 AI 模拟对话场景,医疗 APP 通过 AI 分析体检报告。这些 “老熟人” 的优势在于,它们早已跑通用户需求的 “最后一公里”,而 AI 就像为其装上了新引擎,能将服务效率与个性化程度推向新高度。

反观纯 AI 公司,虽有技术优势,却往往卡在 “落地难” 的瓶颈。就像 GPT-5 在编程、医疗场景的展示虽显专业,却因缺乏对具体行业的深度理解,难以触及用户的真实痛点。而 “老玩家” 凭借垂直领域的壁垒 —— 那些积累十年的用户数据、流程经验、甚至是 “苦活累活” 筑起的护城河,反而能让 AI 技术如鱼得水。

下一款全民级 AI 应用的诞生,或许不会再有 ChatGPT 式的 “平地惊雷”,但可能就藏在你手机里早已下载的 APP 中。当 AI 褪去 “高大上” 的光环,与健身、教育、购物等日常场景深度融合时,正是这些 “老熟人” 凭借对行业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悄悄改写着 AI 应用的定义。Keep 的盈利故事证明,AI 不是拯救企业的 “救生圈”,而是那些有准备的 “老玩家” 驶向新蓝海的 “发动机”—— 而这样的故事,正在更多垂直领域悄然上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