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凉风起,中午热如夏”,处暑过后,天气仿佛开启了 “冷热切换模式”—— 清晨和夜晚凉意渐浓,不用再靠空调续命,可一到正午,毒辣的阳光配上热风,依旧让人燥热难耐。更让人不适的是,秋燥悄悄来袭,不少人开始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精神萎靡的 “秋乏” 症状,稍不注意还可能被 “秋老虎” 缠上。此时想要顺应节气变化、稳住身体状态,饮食调整是关键。老辈人常说 “处暑食养,顺时而动”,今天就来聊聊处暑后必知的饮食法则:“少吃二果,多吃三黄”,帮你补气润秋燥,轻松应对夏秋交替。

处暑后 “少吃二果”:避开寒气与伤脾隐患
处暑虽已入秋,但市面上仍有不少夏季水果在售,可并非所有水果都适合此时食用,以下两种水果尤其要控制摄入量,避免给身体添负担。
一果:西瓜 —— 别让 “寒性” 伤脾胃
夏天里,冰镇西瓜是解暑神器,但处暑后再吃西瓜,就得格外谨慎了。一方面,此时的西瓜多为晚熟品种,口感远不如夏季清脆甘甜,甜度下降、水分减少,食用价值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西瓜性寒,且含糖量较高,处暑后昼夜温差大,人体脾胃功能逐渐减弱,过量食用容易刺激肠胃,引发腹泻、腹痛等不适,尤其对于脾胃虚寒的人群,更是雪上加霜。就像不少人反馈,处暑后吃一块西瓜,当天就可能出现肚子不舒服的情况,这正是寒气侵袭脾胃的信号。
二果:李子 —— 过量易伤脾,古人早有警示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这句老话流传已久,并非夸张之说。处暑后,李子虽仍有售卖,但此时的李子口感偏酸,且其性凉,过量食用容易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问题。从营养角度来看,李子的营养价值远不如桃子、苹果等水果,既不能有效补充秋燥所需的水分和维生素,还可能因刺激肠胃影响其他营养的吸收。因此,处暑后尽量少吃或不吃李子,避免给脾胃带来额外负担。
处暑后 “多吃三黄”:补气润燥,养脾护阳
处暑后,人体需要补气润燥、养护脾胃阳气,而黄色食物恰好契合这一需求。中医认为 “黄色入脾”,且以下三种黄色食材在处暑后大量上市,新鲜又营养,是养生的不二之选。
第一黄:板栗 —— 健脾胃、补钙质,软糯香甜正当时
处暑过后,新鲜板栗陆续上市,它不仅口感软糯香甜,营养也十分丰富。板栗富含钙质和植物蛋白,能为身体补充能量,缓解秋乏带来的疲惫感;同时,它还具有健脾胃的功效,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帮助消化吸收。无论是炒板栗还是水煮板栗,都是不错的吃法,简单又美味。
做法推荐:将新鲜板栗清洗干净,用刀在外壳上划一道小口(避免煮时爆裂),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焖煮 5-8 分钟,捞出后剥壳即可食用。煮好的板栗保留了原汁原味,鲜甜软糯,老人小孩都爱吃。
第二黄:南瓜 —— 低糖易消化,排出垃圾护肠胃
南瓜是处暑后的 “平价养生明星”,价格实惠且营养丰富。它属于低糖食材,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既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垃圾,又能养护肠胃,特别适合消化功能减弱的人群。南瓜的吃法多样,蒸、煮、炒、做糕点皆可,简单烹饪就能绽放美味。
做法推荐:取一块新鲜南瓜,清洗干净后去皮切块,放入盘中,隔水蒸 15-20 分钟,直到南瓜软烂。蒸好的南瓜入口即化,自带清甜,无需额外加糖,就能品尝到自然的美味,还能最大程度保留营养。
第三黄:黄薯 —— 促消化、稳血糖,熬粥煮汤都合适
黄薯是红薯的一个品种,虽不如紫薯稀有、白薯常见,但处暑后食用却格外合适。它的甜度适中,不会像红心红薯那样糖分过高,适合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同时,富含的膳食纤维能促进消化,健脾胃效果显著。黄薯最适合用来熬粥,搭配大米一起煮,口感软糯,营养均衡。
做法推荐:准备适量大米和黄薯,大米淘洗干净,黄薯清洗后去皮切块。将大米和黄薯一同放入电饭煲中,加入足量清水,按 “煮粥” 模式熬煮。煮好的黄薯粥香气扑鼻,黄薯块软糯入味,喝上一碗,暖胃又暖心,还能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
新闻总结
处暑后天气冷热交替,秋燥渐起,饮食需遵循 “少吃二果,多吃三黄” 原则。西瓜性寒、李子伤脾,处暑后食用易引发肠胃不适,应尽量少吃;板栗健脾胃补钙质、南瓜低糖促消化、黄薯稳血糖护肠胃,这三种黄色食材在处暑后大量上市,不仅新鲜美味,还能补气润燥、养护脾胃阳气,助力应对夏秋交替。此外,处暑后还应多吃桃子、梨子、苹果等时令水果,顺应节气变化调整饮食,才能让身体在夏秋交替之际保持良好状态,安稳度过这段特殊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