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用秘籍大公开:这样喝药效才给力!​​

惊!中药这么喝才有效,多数人竟不知这些讲究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病养生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然而,要想让中药发挥出最佳疗效,不仅需要精准的配方,科学的煎煮与规范的服用方法也至关重要。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管中药师原茜,为大家详细解答了中药煎煮和服用的诸多疑问。

中药煎煮有技巧

原茜表示,“好药是熬出来的”,中药煎煮需要注意多个方面。首先是煎熬器具的选择,砂锅、瓦罐、搪瓷锅(带盖)是最佳选择,要避免使用铁锅、铜锅、铝锅,因为这些金属锅具容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当然也可以选择智能电药壶。在煎煮前,中药一定要用冷水浸泡30 – 60分钟,含根、茎、种子类多的药方,水量需超过药物表面约2 – 5厘米,花、叶类药吸水性差可以少放水,而根、矿物类药吸水性强则需要多放水。

煎煮火候和时间也有严格要求。煎煮时先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维持微沸。普通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 – 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 – 25分钟;含薄荷、荆芥等解表类和芳香类药物则需避免久煎,头煎煮沸后再煎10 – 15分钟;含龙骨、牡蛎、磁石等滋补类、矿物贝类药物,可久煎,头煎煮沸后再煎30 – 50分钟。

对于特殊药材,必须遵医嘱煎煮。需要先煎的制附子、制川乌、生石膏、珍珠母、龟甲等,通常单独煮沸15 – 60分钟;需要后下的薄荷、砂仁、豆蔻、大黄(泻下时)等药材,在头煎药煎煮10分钟后放入,以保护有效成分;需要包煎的旋覆花、蒲黄、海金沙、车前子等药材,要用纱布袋包好再放入同煎,避免混浊、糊锅或刺激咽喉。

服药时机有讲究

中药服用的通用原则是,补益药(尤其是滋补肾阴)、泻下药(如通便药)、驱虫药、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等适合饭前1小时空腹服用;含有黄连、黄柏、苦寒药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如消食药、治疗头面或上部疾病的,则需饭后30 – 60分钟服用;部分健脾和胃药适合两餐之间服用,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泻药适合睡前15 – 30分钟服用。特定时间段服药需遵从开方医生的具体指导。绝大多数中药适合温服(30 – 40℃),解表散寒药(如感冒初期风寒药)可以趁热服下,清热解毒药、凉血止血药,有时可放凉或稍温后服用或遵医嘱。

对于药味太苦能否加糖调味的问题,原茜表示一般不推荐随意加糖,尤其是白糖或红糖,因为糖能助湿、可能会影响药性。如果实在难咽,尤其是儿童,可咨询药师、医师加入极少量性质较平冰糖或蜂蜜调味。

服用中药的其他注意事项

服用中药时,还需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腥膻发物(海鲜、牛羊肉等),以免阻碍脾胃运化,影响药效吸收,甚至加剧某些病症;忌浓茶、咖啡、酒、绿豆(解药性),特别是在服用人参、西洋参等参类及安神药时;特殊疾病患者还需特殊忌口,如肾病忌高盐,糖尿病忌高糖等。如果服用中药期间还需服用西药,应错开时间服用,间隔最好为半小时以上或遵医嘱,避免中西成药成分与汤剂存在配伍禁忌以及联合用药时增效或拮抗作用。服药需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加减药量、延长或缩短疗程,服药期间如出现口麻、心慌、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掌握正确的中药煎煮和服用方法,才能让中药的药效充分发挥,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