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海岸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 “守护者”:他们肩上扛着相机,本是记录游客笑脸的摄影师,却常常在上一秒按下快门,下一秒就纵身跃入海中 ——16 年来,25 位摄影师组成的志愿救援队,用镜头定格美好,用双手托举生命,累计救起 80 余人。近日,60 岁的队长侯兴岭带着队员在海边巡逻的画面走红网络,网友纷纷点赞:“他们把生活的意义,叠成了守护生命的厚度。”

一、从 “偶然救援” 到 “专业队伍”,16 年坚守源于一场奥运善举
这支救援队的诞生,始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次偶然。当时,青岛作为帆船比赛举办地,侯兴岭的摄影工作室承担着在五四广场为游客免费拍照的任务。一天,一位 10 岁男孩不慎从栏杆跌落海中,正在拍照的摄影师们毫不犹豫冲上前,合力将孩子救起。“既然我们每天在海边,不如做义工,下次再有人遇险,能第一时间帮忙。” 这次救援后,工作室核心成员聚在一起,自发成立了 “义工救援队”。
奥运会结束后,他们没有停下脚步 —— 白天为游客拍照,闲暇时在海边巡逻,提醒大家远离危险礁石。2012 年,青岛市救生协会为他们提供了专业培训,从急救知识到水下救援技巧,让这支 “业余队伍” 变得专业。同年,“青岛侯丰摄影五四广场海岸救援队” 正式成立,建立起 “上午 + 下午 + 晚上” 的三班巡逻制度,确保海边险情 “早发现、快救援”。
如今,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 67 岁,最小的 33 岁,大家分工明确:年轻力壮、会游泳的负责下水救援,年纪稍长的在岸边组织人链、传递救援工具,遇到紧急情况,整个团队能在几分钟内形成救援合力。
二、30 米深涵洞生死救援,“黄金 5 分钟” 里的生命竞速
对这支救援队来说,每一次救援都是与死神的赛跑。侯兴岭至今记得 2015 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涵洞救援:一对父子在海边游玩时遭遇涨潮,被大浪卷入一个深约 30 米的排污口涵洞。“涵洞水流湍急,海浪一次次把我们冲回来,根本站不稳。” 侯兴岭和助手付守库冒着被卷入涵洞的风险,反复尝试靠近被困者,“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人救出来”。
他们观察海浪节奏,趁着浪势稍缓的间隙,奋力将救生圈递到父子手中,再合力将两人拉向岸边。最终,经过多次艰难尝试,父子俩成功获救。“上岸时,孩子爸爸抱着孩子哭,我们浑身湿透,却觉得特别值。” 侯兴岭说。
在海边救援中,“黄金 5 分钟” 至关重要。侯兴岭解释,一旦有人在海中遇险,5 分钟内被救起,生存率可达 80% 以上;若等待 120 或专业救助人员赶来,往往需要十几分钟,遇险者可能因呛水、体力不支失去生命。“我们每天在海边工作,能第一时间发现险情,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队里最年轻的队员潘东成,加入救援的理由格外动人。三岁时,他曾因溺水险些丧命,是好心人出手相救。如今,33 岁的他成了巡逻主力,“每次下水前也会害怕,但看到人被救上来的那一刻,那种自豪感,没有任何工作能比”。这份 “生命的传承”,让他在救援中格外坚定。
三、镜头内外皆温暖,用热爱守护一方海岸
16 年来,这支救援队的故事里,既有惊心动魄的救援瞬间,也有细水长流的温暖。他们会在巡逻时用喇叭提醒游客 “远离礁石,注意涨潮”;遇到老人、小孩独自在海边,会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游客丢失物品,他们会帮忙寻找;甚至有人情绪低落想轻生,他们会耐心劝导,用温暖化解危机。
“我们首先是摄影师,喜欢用镜头记录美好;但我们更是守护者,见不得有人在眼前遇险。” 侯兴岭说,这些年,队员们放弃了不少休息时间,甚至在节假日游客最多的时候,更是全员在岗,“累是真的,但每次救起人,听到一句‘谢谢’,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如今,五四广场的海边,这支 “摄影救援队” 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 他们背着相机穿梭在游客中,镜头对准笑脸,目光却时刻关注着海面。16 年、25 人、80 余条生命,他们用行动诠释了 “平凡人也能做不平凡的事”,也让更多人明白:守护生命,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 “专职”,而是每个人都能传递的温暖。
新闻总结
青岛 25 位摄影师组成的海岸救援队,16 年来在五四广场边 “拍照 + 救援” 双线坚守,累计救起 80 余人。队伍源于 2008 年奥运期间的偶然救援,后经专业培训成为正规救援队,建立三班巡逻制度,凭借 “黄金 5 分钟” 优势快速处置险情,曾在 30 米深涵洞成功营救被困父子。队员中既有 67 岁的老者,也有受助后投身救援的年轻人,他们用镜头记录美好,用双手守护生命,诠释了平凡人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海岸边最温暖的 “生命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