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或就诊时,当头颅磁共振报告中出现“脑白质高信号”或“多发腔隙灶”等术语,很多人会不禁心生忧虑,担心自己的大脑健康出了大问题,甚至害怕会发展成阿尔茨海默病或痴呆症。这些异常真的如此可怕吗?它们与痴呆究竟有怎样的关联?又能否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得到改善甚至逆转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罗夕夕将为大家详细解答。

一、认识脑白质高信号和腔隙灶
脑白质高信号(WMH)
脑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负责神经信号传递。在MRI的T2加权或FLAIR序列中,脑白质区域显示为高亮信号即为WMH,通常与脑小血管病变有关。其成因包括缺血、血管老化、炎症或其他病理因素。WMH的严重程度用Fazekas分级评估,0级为无明显异常,1级为轻度点状或小斑点状信号,2级为中度斑块状或部分融合信号,3级为重度大片融合异常信号。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50岁以上约50%有WMH,90岁以上检出率高达95%。
腔隙灶
腔隙灶是脑部深层小血管阻塞引起的微小梗死,直径通常小于1.5厘米,常见于基底核、丘脑、内囊或脑白质区域。主要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因素导致。“多发腔隙灶”提示脑小血管病变较为严重,可能无症状,也可能伴随轻微症状。
二、与老年痴呆的关系
多项研究表明,WMH和腔隙灶与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一项《BMJ》上的荟萃分析显示,WMH与全因痴呆风险增加约14%,血管性痴呆风险增加73%,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约25%,且WMH体积越大、严重程度越高,痴呆风险越高。腔隙灶患者发生痴呆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4 – 12倍。它们可能通过破坏神经纤维连接、导致脑血流减少、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相互作用等方式影响认知。但并非有这些异常就一定会得痴呆,其风险还取决于异常严重程度、个体因素和其他病理情况。
三、能否逆转及应对措施
药物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完全逆转WMH或腔隙灶,但控制血管风险因素可减缓进展并降低痴呆风险。如严格控制血压(目标<120/80 mmHg)可减缓WMH进展;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减少血管性痴呆风险;对于已有腔隙梗死或脑卒中史的患者,低剂量阿司匹林可用于二级预防;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血糖,保护脑血管健康。此外,一些研究正在探索抗炎药物或神经保护剂,但尚未有明确证据支持其用于逆转。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地中海饮食可降低认知下降风险;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改善脑血流,减缓WMH进展;戒烟可显著降低脑损伤风险;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保护脑健康;改善睡眠质量对脑健康有益。
四、如何应对体检发现
不要过度紧张,WMH和腔隙灶在老年人中常见,是脑血管健康的“警示信号”,但并非意味着一定会得痴呆。若发现“脑白质高信号二级”或“多发腔隙灶”,建议咨询医生,评估严重程度,排除其他潜在病因;检查血管风险因素;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定期复查MRI观察进展;每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测试,个性化管理制定针对性计划。
【新闻总结】
脑白质高信号和多发腔隙灶是脑小血管病的常见表现,与老年痴呆风险增加有关,但不意味着必然发展成痴呆。目前虽无特效药逆转,但通过控制血管风险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缓进展、降低痴呆风险。在体检中发现这些异常不必过度紧张,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随访,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保护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