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中,地中海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北京日报报道的《地中海文明共同体——从公元前3000年到轴心时代》一书,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寻人类思想共通基因的大门,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地中海周边各大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层联系。

这本书的突出贡献显著。在适中的篇幅里,它既清晰且全面地概括、列举了地中海周边各大文明体(甚至涵盖古伊朗、古印度)的主要经典与精神内核,又始终坚守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基本评价视角。书中对文明体之间精神异同的大判断虽点到为止,但这种“画龙点睛”的手法,避免了过多理论推演,反而成就了其独特吸引力。作者对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古老文明的概括,紧扣它们最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其“经典”,如法典、史诗等,并且从它们对古希腊、希伯来等读者相对熟悉文明内容的“启发”角度展开叙述,让读者能从熟悉与陌生文明的关联中,洞察文明发展的脉络。
作者在对地中海文明精神的判摄工作中,得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其一,他勇敢地挑战了欧洲历史哲学框架中普遍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正如书名暗示,他不仅不认同“西方中心主义”,甚至认为不存在一个同质或具有连续性的“西方”,而只是一个“共同体”意义上的文明圈子,这个圈子包含“西方文明”的“源头”,却从未被叫做“西方”。其二,他尝试消解古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的“原发性”属性。他坚持以证据说话,与那些极端主张划清界限。他认识到古希腊文明受外来文明影响并非奇谈,柏拉图、马克思、尼采等都有相关观点,真正的肯定是受外来影响基础上的自我建构。
书中另一个亮点是,作者主要运用围绕“生”的四种态度来判摄各基本文明,即创生论、生生论、无生论以及生生论与无生论的综合,这是对“天人关系”同一问题的不同回应,与导论里的历史哲学框架构成互补。作者虽重视道体学,但并未将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两类框架完全“对齐”,比如对《吉尔伽美什》史诗的解读就独具慧眼。同时,他用“无生”与“生生”的综合点出中华文明的内在活力,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儒道佛三家关系。
在当今世界,技术与自然的古典区分不断被现代技术挑战,16世纪以来的世界体系正在失效,新的世界体系尚未形成,全球充满不确定性、过渡性与开放性。这部著作虽有些大判断勇敢且决然,但作者对过往文明的解释努力值得理解。无论人类文明走向何方,创造与生长、死亡与不朽等都是核心主题,这些正是古代文明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根本特征。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地中海文明共同体,更为我们探寻人类思想共通基因提供了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