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犹如一座热闹非凡的舞台,上证指数在3850点附近震荡,成交额快速放量,上周更有三天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市场就像血压上行的人,多个指标触及阶段性高点,投资者们对于市场是否健康展开了激烈辩论,多空双方各执一词。而上市公司中报的悉数披露,无疑为这场辩论提供了一份关键的“体检报告”,让我们得以窥探A股市场的基本面真相。

整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出现了一定程度改善。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录得34.9万亿元,增速2.67%,营收增速在去年二季度转负后,今年一季度首次转正。净利润整体录得3.21万亿元,趋势与营收一致,但今年中报同比增速2.45%,较一季度增速3.65%略有回落,二季度利润增速较一季度有较大回落。
在可比口径下,不同市值公司的业绩利润改善呈现U型结构。利润改善最明显的是10 – 50亿小市值和1000亿以上大市值公司,中等市值公司改善不明显。大市值公司利润改善较为持续,三年累计净利润年均增速为2.84%;而小市值公司利润改善主要靠去年低基数,2022年以来三年累计净利润年均增速为 – 20.49%,2024年净利润绝对值较2022年几乎砍半,今年业绩触底反弹,YOY同比增速3.95%。进一步拆解发现,业绩触底组在2025年上半年有明显修复,业绩最好组持续向好,中间各组表现平平,且这种“触底反弹”低基数效应较大。
拆分板块和所有制属性后,分化更加明显。今年上半年业绩的“触底反弹”特征集中在主板民营企业、其他企业(外资等)、创业板的央企和地方国企、科创板的央企等身上,这些企业2024年上半年业绩触底,2025年上半年有接近或超过10%的同比增速改进。而创业板的民营企业,主板、科创板、北证的其他企业表现稳健,持续业绩改善。但科创板、创业板的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业绩仍在继续变差,如寒武纪虽净利润从2024年上半年亏损5.33亿到2025年上半年赚取10.38亿元,也未能拖住整个科创板民营企业业绩下行的颓势。
与业绩修复相比,当前A股估值中枢的提振更为剧烈。7 – 8月行情中,高弹性、高景气科技板块估值中枢提振明显,科创50指数、创业板指涨幅分别为33.67%、34.24%,而这些板块业绩改善带来的提升作用普遍较弱。科创50成分股业绩改善对区间涨幅的贡献只有1.82%,估值中枢却贡献了涨幅的98.18%。在科创板、创业板,很多公司基本面刚修复或处于弱修复过程,市场就已积极定价未来市场空间,估值先明显提振。投资者叙事带来的价格上涨力量,在高景气科技板块上展现出超越业绩的强大影响力。
A股中报呈现出业绩触底反弹、弱修复的特征,但投资者叙事和估值提升在市场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市场呈现出复杂的分化态势,投资者需仔细甄别,在这场市场的“体检”中找准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