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凌晨,苹果公司带着iPhone 17系列新品亮相,然而这场发布会并未如往昔般激起市场的热烈追捧。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苹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那个定义行业的科技巨头,如今正通过“加量不加价”的iPhone 17标准版和主打轻薄的新产品线iPhone Air,试图稳住市场份额。但发布会后苹果股价下跌1.48%,投资者的谨慎态度,如同阴霾一般,笼罩在苹果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前景之上。

一、精准定价:以价换量的无奈之举
iPhone 17标准版起售价5999元,存储容量提升至256GB且首次配备120Hz高刷屏,看似是常规升级,实则是苹果的“务实”调整。5999元恰好低于中国“国补”政策6000元门槛,这一精确计算的定价策略,旨在最大程度触发补贴,吸引主流消费群体。此前华为发布三折叠旗舰手机和麒麟9020芯片,在高端市场声势浩大,苹果选择以价格和配置守住份额,背后是其大中华区收入连续下滑的无奈。今年二季度,苹果依靠大幅降价才恢复4.35%的同比增长,市场份额跌至第五,高端形象逐渐被削弱,“以价换量”成为其无奈之举。
二、iPhone Air:轻薄卖点下的性价比困境
苹果推出iPhone Air取代Plus系列,厚度仅5.6毫米,成为史上最薄iPhone。这一命名和定位与MacBook产品线类似,苹果期望借此创造新的高端卖点,并为未来折叠屏机型技术铺垫。然而,为了轻薄,iPhone Air后置摄像头从双摄缩减为单摄,续航能力弱于标准版,仅能维持27小时视频播放,且全面采用eSIM方案,在国内支持受限,提高了使用门槛。摩根大通分析其定价7999元但功能配置不突出,性价比偏低,市场预计它难以成为销量主力,更像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试水。
三、AI服务缺席:生态体验差距拉大
在硬件上苹果虽有补救,但AI层面却十分被动。国内厂商已将大模型广泛集成至系统和应用,而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在中国大陆尚未正式开放,这使得其与国内厂商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放大。例如AirPods Pro 3的“实时翻译”功能,因缺乏AI服务支持,在国内市场可能无法使用,苹果引以为傲的“硬件 + 软件 + 服务”闭环优势被打破。此外,国行版iPhone 17 Pro系列因保留物理SIM卡槽,电池容量小于海外eSIM版本,续航受影响,AI缺位且硬件缩水,让国内消费者感受到与海外市场的明显差距。
四、战略调整:品牌优势面临挑战
iPhone 17的发布是苹果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一次战略调整,它放弃“以小见大”的产品哲学,通过扩展产品线、追赶配置差距、强化价格策略来维持竞争力。短期来看,这或许有助于稳定销量、缓解营收压力,但长期风险不容忽视。当苹果越来越多地采用对手的逻辑应对竞争,其品牌差异化优势正被削弱。在全球供应链加速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对苹果依然重要,如何在保持销量与维护品牌定位之间找到平衡,是苹果面临的艰难考验。
总结:
苹果在iPhone 17发布会上的一系列举措,反映出其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巨大压力。通过精准定价、推出新产品线等方式,苹果试图稳住市场份额,但“以价换量”的策略、iPhone Air的性价比困境、AI服务的缺席以及品牌优势的削弱,都让苹果的未来充满挑战。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苹果需要重新审视其战略,找到保持销量与维护品牌定位的平衡点,否则其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