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一年仍陷困局:国台酒的 “争三” 梦为何难圆?

从 “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 的高光,到核心产品价格腰斩、业绩跌回五年前水平,国台酒的 “贵州白酒前三” 之路,正随着行业调整期的深入愈发艰难。自 2024 年 5 月 “酒二代” 闫凯境接任董事长,立下 “重回百亿” 目标已过去一年,尽管数智化转型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国台酒面临的价格倒挂、业绩乏力、IPO 停滞等难题,仍未找到破局之道,曾经的 “争三” 雄心,如今更像是一场遥不可及的幻梦。

回溯国台酒的黄金时代,借助酱香酒赛道红利,其业绩曾实现跨越式增长。2017 年至 2020 年,营收从 5.73 亿元飙升至 40.05 亿元,2021 年更是以百亿含税销售额创下峰值,品牌价值一度突破 2000 亿元,稳稳占据贵州白酒第三的位置。但随着酱香酒热退潮、消费者理性回归,行业进入 “量价双降” 的深度调整期,国台酒的发展也急转直下。2024 年,其全年收入仅 49 亿元,较 2021 年的峰值近乎腰斩;2025 年定下的 60 亿元目标,在行业集中度持续向头部靠拢的背景下,显得格外艰难。

价格体系的崩塌,成为国台酒陷入困境的直观体现。以核心产品 “国台国标” 系列为例,2019 年版产品官网建议零售价为 699 元 / 瓶,但在官方天猫旗舰店中,折扣后实际售价仅 329.08 元 / 瓶,近乎腰斩。这种价格倒挂并非个例,高端产品国台龙酒、中高端的国台十五年、国台国标 10 等主力酒款,均出现市场实际售价低于官方指导价的情况。价格体系的失衡,不仅挫伤了经销商信心,更直接削弱了品牌的高端属性 —— 当消费者发现 “官方定价” 与 “实际成交价” 差距悬殊时,对品牌的信任度也随之瓦解。

更深层的隐患,源于停滞四年的 IPO 进程。早在 2011 年,国台酒就启动上市计划,2020 年提交 A 股招股书,却因证监会提出的 47 项问询(聚焦重大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经销商持股等问题),于 2021 年主动撤回申请。这场 IPO 折戟,引发了连锁反应:此前为提振渠道积极性推出的 “股权激励计划”,因上市预期落空,导致经销商信心崩塌,库存压力下的大规模抛售,进一步加剧了价格倒挂。如今,国台酒的 IPO 计划仍无实质性进展,缺乏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其扩张与转型更显乏力。

2024 年闫凯境接任后,试图以数智化转型破局,提出构建 “智能制造、数字供应链、数字化营销、自中心创造” 四大智能产业生态,并建立月度战略研讨会机制破解发展瓶颈。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举措尚未转化为业绩增长动力。2024 年 49 亿元的营收、2025 年上半年未见明显起色的终端动销,都说明数智化转型更多停留在战略层面,未能触及渠道库存高企、消费者品牌认知薄弱等核心问题。

事实上,国台酒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中小白酒品牌在行业调整期的缩影。当白酒行业从 “品类红利驱动” 转向 “品牌力与渠道精细化驱动”,过度依赖渠道压货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于国台酒而言,若想重拾 “争三” 野心,需先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重建渠道信心,通过去库存、优化返利政策缓解经销商压力;二是提升消费者端的品牌溢价,摆脱 “低价走量” 的恶性循环;三是找到穿越周期的增长路径,避免盲目追求规模而忽视产品品质与用户体验。

如今,酱酒行业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终结,头部酒企凭借品牌与渠道优势持续挤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国台酒若不能放下 “百亿规模” 的执念,从基础的品牌建设、渠道梳理入手苦练内功,其 “争三” 梦或许只会在行业调整的浪潮中,愈发遥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