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阿克苏。这里,冰糖心苹果的清甜脆爽闻名遐迩,“阿克苏的苹果人人夸”道尽了这片土地的丰饶与当地人民的自豪。阿克苏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和特色林果业基地,1485万亩耕地中,450万亩林果、750万亩棉花,孕育出“中国枣园”“中国白杏之乡”“中国长绒棉之乡”等响亮招牌。然而,这片土地也面临着冰雹频发的严峻挑战,守护好“粮袋子”“果盘子”成为当地气象部门的重要使命。

冰雹之患:农业生产的沉重打击
阿克苏受特殊地形和气候暖湿化趋势等因素影响,每年4月至9月,冰雹频发,来势迅猛、破坏力大,而林果主产区恰位于冰雹主要影响路径带。过去十年,阿克苏地区年均发生冰雹28.5次。一场冰雹过后,果园往往满目疮痍,果实留下斑痕只能贱卖,重则产量骤减甚至绝收,第二年果树生产都难以恢复。2021年8月16日,阿克苏市、阿拉尔市、阿瓦提县等7县(市)遭遇冰雹天气,棉花、林果、蔬菜大片受损,经济损失占全年农业损失的58%。冰雹如杏子大小,核桃青皮、棉花叶子全被砸掉,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沉重打击。
高位推动:防雹工作转型升级
面对冰雹灾害频发、重发态势,阿克苏地委、行署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地区气象局认真开展灾情调查总结,编写实施《阿克苏地区优化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体系实施方案(2022—2024年)》,承担新疆气象高质量防雹作业试点项目,为区域协同作业和技术升级争取到政策支持。防雹作业逐渐从单点突击迈向联防联控,从“打得了”向“打得准”转变。地委书记吴红展对气象部门成功防御大面积极端强冰雹天气表示肯定,这不仅是对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持续推进防雹工作的激励。
科技赋能:精准防控冰雹灾害
曾经,阿克苏地区防雹作业面临协同性不足、空域申请周期长等难题。如今,在科技支撑下,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地区气象局建立区域联防、多元协同机制,争取保险公司资金支持,实现全地区统筹调配。作业防线前移,在冰雹上游区域加大作业力度,将山前和上游县(市)作业点作为防雹“要地”加强力量配置,既能控制冰雹云在萌芽状态,又能化雹为雨,为山区、戈壁增水。
温宿县的人工影响天气智慧化作业指挥系统,将地区—县—作业基地—流动作业点连接成四级指挥作业体系,实现一体化调度、可视化指挥、精细化作业与全过程监控信息化。同时,通过C波段“大”雷达和X波段“小”雷达实时监测、加密监测,2023年以来新建多部雷达,雷达组网实现监测广覆盖,有效弥补了监测指挥盲区。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精准度,为阿克苏地区的农业生产织就了一张坚实的“保护网”。
阿克苏地区持续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以高位推动和科技赋能,有效应对冰雹灾害,守护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