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托邦到冲突地带:瑞典如何陷入安全与融合的双重困境?

当三月的雪滴花在瑞典乌普萨拉的林奈植物园悄然绽放,身着厚重冬衣的游客们沉醉于北欧春日的静谧时,远处城市边缘的街区正笼罩在帮派枪击的阴影之下。这个曾以高福利、低犯罪率闻名于世的 “理想国”,如今频繁登上国际新闻头条的却是大规模枪击、种族隔离与难民危机 —— 瑞典,这个曾经的乌托邦,究竟为何陷入安全与融合的双重困境?

2025 年 2 月,瑞典小镇厄勒布鲁的成人教育中心爆发该国史上最严重枪击案,10 人死亡的悲剧震惊世界。而这并非孤例,从斯德哥尔摩地铁沿线的帮派火拼,到乌普萨拉理发店的暴力冲突,暴力犯罪正撕开瑞典平静的表象。官方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瑞典涉嫌谋杀案的 15 至 17 岁青少年数量激增千倍,犯罪群体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移民政策的转变成为这场危机的导火索。2010 年代 “欧洲难民危机” 期间,瑞典以欧盟最高人均接纳比例接收中东移民,使移民人口占比迅速攀升。但宽松的接纳政策与滞后的融合机制形成尖锐矛盾:不会瑞典语的新移民被困在城市边缘的 “百万计划” 住宅区,高失业率与文化隔阂催生了封闭的移民社区。隆德大学社会学家 Johan Sandberg 指出,斯德哥尔摩地铁蓝线如同社会分层的剖面图 —— 从市中心的精英聚集区到末端的移民聚居地,不同族群的居住隔离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社会融合” 成为瑞典社会争论的核心议题。政府将瑞典语能力与价值观测试设为入籍门槛,却忽视移民对就业技能培训的迫切需求。社工从业者揭露,许多难民因居留身份不确定,无心投入语言学习。而瑞典人内敛的社交习惯,进一步加剧了族群间的隔阂。斯德哥尔摩居民托比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帮派成员流弹击穿他家厨房玻璃后,父母在窗上保留弹孔作为警示,这段经历深刻改变了他们对移民的态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暴力犯罪与政治极化形成恶性循环。极右翼 “瑞典民主党” 借移民议题崛起,将犯罪问题简单归咎于文化差异,其反移民主张在 2022 年选举中助该党成为国会第二大党。这种政治氛围加剧了社会对立 —— 当厄勒布鲁枪击案凶手高喊 “你们应该离开欧洲” 时,官方刻意淡化其种族主义动机的态度,引发公众对政府处理危机能力的质疑。

外部安全威胁与内部社会矛盾相互交织,让瑞典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2024 年政府向全民发放 “战争手册”,指导民众应对可能的战火;而在城市另一端,移民社区的年轻人正被帮派以金钱和归属感诱惑。留学生鹪亲历家门口的爆炸案后坦言:“瑞典的安全神话早已破灭,但媒体的渲染与现实的差距同样令人不安。”

从慷慨接纳难民的人道主义典范,到深陷安全危机的争议国家,瑞典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移民治理的普遍性难题。当春日的篝火依旧在瑞典 “春节” 燃起,照亮的不仅是人们欢庆的脸庞,更应照见这个曾经的乌托邦在阵痛中寻求变革的艰难求索。如何在保持开放包容的同时化解社会矛盾,瑞典的探索或许将为世界提供重要镜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