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桌上,一个水煮蛋、一份鸡蛋羹,或是一盘香气四溢的番茄炒蛋,鸡蛋凭借丰富的营养,向来是不少人眼中的 “健康常客”。但你或许想不到,每天看似平常的吃蛋习惯,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威胁心脏健康的 “隐形杀手”。近期,一项震撼学界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特定人群而言,过量摄入鸡蛋,正悄然将他们推向心脏病的深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科研团队,将目光聚焦于鸡蛋摄入与心脏病风险的关联,开展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将成果发表于权威期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研究人员从中国招募了 34,111 名初始无心脏病的参与者,利用先进的 “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技术,通过分析 540 个基因变异,精准量化每个人患心脏病的遗传易感性。此后长达 11.7 年的时间里,团队持续追踪这些参与者的健康状况,最终记录下 1,128 例新发心脏病病例。
研究结果令人咋舌:高鸡蛋消费量与高 PRS,均与心脏病风险攀升紧密相关。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研究首次揭示了鸡蛋消费与遗传倾向间存在显著协同作用。换言之,不同遗传背景下,鸡蛋对心脏病风险的影响截然不同。具体数据显示,在低到中度遗传风险人群中,每周每多摄入 3 个鸡蛋,心脏病风险便增加 5%;而高遗传风险人群,这一数字直接翻倍,达到 10%。对比低到中度遗传风险且每周鸡蛋消费少于 1 个的人群,高遗传风险且每周消费 10 个或更多鸡蛋的人群,心脏病风险竟高出 2.95 倍,10 年心脏病发生率也从 1.37% 激增至 4.24%。
长期以来,关于鸡蛋与健康的关系众说纷纭。过往不少建议通常 “一刀切”,推荐每天最多吃一个鸡蛋,却鲜少考虑个体遗传差异。事实上,鸡蛋中较高的胆固醇含量,在高剂量摄入时,极有可能对心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天生遗传基因就更易患心脏病的人群而言,过量摄入鸡蛋,潜在风险或许远超其带来的营养益处。毕竟人体对高胆固醇饮食的血脂反应,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主导,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
该研究无疑为公众健康饮食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对于有较高心脏病遗传风险的人群而言,在饮食选择上,或许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鸡蛋,合理控制摄入量,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心脏病发病风险。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或许能依据个体基因特征,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专属的饮食方案,让健康饮食不再 “千人一面” 。编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