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 “多半” 商标争议发酵:玩文字游戏还是合规营销?一场包装上的信任博弈

“打开包装发现面量‘名不副实’,才知道‘多半’原来是商标!” 近日,白象食品的 “多半袋面”“多半桶面” 系列产品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多位网友质疑其包装上 “多半” 字样涉嫌误导消费,明明是产品宣传语却实为注册商标,一场关于 “文字游戏” 与商业诚信的讨论,迅速在社交平台掀起热潮。

争议焦点:“多半” 是描述还是商标?消费者感觉被 “套路”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晒出白象 “多半袋面” 的包装图片,直言 “被误导”。从外观来看,产品包装正面以较大字体标注 “多半袋面”“多半桶面”,下方小字标注 “净含量:面饼 + 配料 105 克”,而同类产品普通包装净含量多为 100 克左右。部分消费者表示,购买时以为 “多半” 是指面量比普通款多出一半,实际打开后发现仅多 5 克左右,“感觉像是玩了个文字游戏”。
更让消费者意外的是,有细心网友发现包装角落标注 “‘多半’为注册商标”。这意味着 “多半” 并非对产品分量的描述,而是品牌商标的组成部分。此举被部分网友批评为 “利用文字歧义诱导消费”,甚至质疑其涉嫌违反《广告法》中关于 “禁止误导性宣传” 的规定。

白象回应:商标合规但沟通不足,诚恳致歉承诺优化
面对舆论质疑,白象食品于 6 月 4 日晚紧急发布声明。声明中,品牌首先对消费者的关注表示感谢,随后解释称 “多半” 确为注册商标,该系列产品净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且在包装侧面详细标注了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同时,白象承认 “在包装设计和沟通上存在不足,未能让消费者清晰理解‘多半’的含义”,并郑重致歉。
针对争议,白象承诺将立即启动包装优化工作,未来会以更直观的方式标注产品信息,避免因文字表述引发误解。此外,品牌还强调 “始终将消费者体验放在首位”,欢迎公众监督,将以此为契机提升全链条沟通透明度。

行业反思:营销创新与消费信任如何平衡?
白象 “多半” 商标争议,折射出食品行业营销中的共性问题:在追求眼球经济的当下,如何把握宣传创意与合规经营的尺度?
从法律层面看,根据《商标法》,“多半” 作为商标本身并无不妥,且白象已在包装上标注商标信息,符合注册标识使用规范。但从消费心理角度,“多半” 一词天然带有 “数量较多” 的暗示,消费者容易将其与产品分量产生关联,这也正是争议的核心所在。正如法律专家指出,企业虽享有商标注册自由,但在商业宣传中需遵循 “社会公序良俗” 和 “消费者合理期待”,避免利用语言歧义制造 “认知陷阱”。
此次事件也为行业敲响警钟:在流量时代,营销创新不能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尤其对于食品这类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品类,真实、透明的信息传递远比吸引眼球的创意更重要。白象的及时致歉与整改承诺,虽暂时缓解了舆论压力,但如何重建消费者信任,仍需用长期的产品质量与真诚沟通来作答。

新闻总结
白象食品因 “多半” 商标引发的争议,本质是商业营销话术与消费者理解差异的碰撞。尽管品牌在商标注册上符合法律程序,但包装设计的模糊性确实导致了消费者认知偏差。事件中,白象的快速响应与诚恳态度值得肯定,而其暴露的行业共性问题更需深思 —— 当营销创新游走在 “创意” 与 “误导” 的灰色地带,企业唯有将消费者权益置于首位,以清晰、诚实的沟通建立信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此次争议或许能成为行业规范宣传用语、提升消费体验的重要契机,让商业营销回归 “真诚” 的本质。编辑分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