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疫苗、无特效药,一旦感染可能痛苦数周!”近日,梅州疾控发布紧急提醒,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病毒性疾病正通过”花蚊子”(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这种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疾病,随着蚊媒活动频繁,已悄然逼近梅州。记者深入调查,为您揭开这种”蚊子病”的真面目,并附上最权威的防控指南。

”花蚊子”带来新威胁:基孔肯雅热来袭
“发烧、关节痛到无法走路,皮疹遍布全身…”这不是普通的感冒,而是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佛山市顺德区近期报告多例病例,这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正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梅州疾控专家李华介绍:”基孔肯雅热虽然死亡率不高,但患者常遭受严重关节痛,部分患者甚至数月无法正常活动。”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防控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
症状识别:发热+关节痛+皮疹是典型表现
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后,患者通常经历以下病程:
- 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
- 急性期:突发高热(可达40℃)、剧烈关节痛(多见于手腕、脚踝)、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
- 恢复期: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部分患者出现”慢性关节痛”
“这种关节痛常被形容为’烧灼感’或’刀割样’,严重者甚至无法站立或行走。”李华强调,若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有东南亚等疫区旅居史,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传播途径:花蚊子是主要”元凶”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链条清晰: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这两种蚊子主要孳生在洁净的容器积水中,如花盆托盘、水桶、空调托盘等。”李华指出,它们与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相同,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防控”三件套”:清积水、穿喷防、装纱阻
针对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梅州疾控提出”三件套”措施:
1. 清积水——消灭蚊子孳生地
- 及时清除房前屋后的废弃容器
- 水生植物每周换水1次
- 清理空调、饮水机托盘等积水
2. 穿喷防——减少蚊虫叮咬
- 户外活动穿长袖长裤
- 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
- 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日出前后、日落前后)外出
3. 装纱阻——物理隔离蚊虫
- 安装纱窗、纱门
- 睡觉使用蚊帐
- 必要时使用电蚊拍等灭蚊工具
特别提醒:这些人群需格外警惕
梅州疾控特别提醒,以下人群感染后风险更高:
- 有东南亚、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国家旅居史者
- 近期到过广东佛山等疫区的人员
- 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群体
“返梅后12天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李华强调,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新闻总结:防控蚊媒疾病,从身边小事做起
基孔肯雅热的出现再次敲响警钟:蚊媒传染病离我们并不遥远。梅州疾控专家呼吁,防控这类疾病关键在于”防蚊灭蚊”,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清积水、穿喷防、装纱阻”看似简单,却是阻断蚊媒传播最有效的手段。随着夏季蚊虫活动高峰到来,建议市民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家庭蚊媒孳生地清理,并做好个人防护。
目前,梅州尚未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但防控工作刻不容缓。让我们从清理一个花盆托盘、穿一件长袖衬衫做起,共同筑牢防蚊屏障,守护健康家园。
小贴士:如需了解更详细的防蚊灭蚊知识,可关注”梅州疾控”微信公众号获取权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