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改良型新药要花多少钱?成本优势显著,成药企转型新选择

在医药行业,创新药研发的 “3 个 10” 定律(耗资 10 亿美金、耗时 10 年、成功率 10%)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而改良型新药凭借介于仿制药和创新药之间的研发成本、耗时以及较高的成功率和销售确定性,成为众多药企转型的热门之选。那么,研发一款改良型新药究竟要花多少钱呢?

改良型新药是指在已知活性成分基础上,对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分为 2.1 类至 2.4 类等,分别有 3 年或 4 年监测期。自 2016 年我国明确其定义后,获批数量逐年增加,2018 年首次批准 2 个,2024 年已达 31 个,截至 2024 年底累计批准 128 个。不过,与美国累计批准的 648 个相比,差距仍较大,2018-2024 年美国批准的 395 个是我国同期的 3 倍。

从申报情况看,2017-2024 年我国累计申报改良型新药 2379 个,2024 年申报 548 个创历史新高。其中,2.4 类申报最多,达 1076 个,占 45%;2024 年 2.2 类跃居第一,申报 266 个,占 49%。申报企业中,恒瑞医药以 40 个位居榜首,越洋医药 25 个紧随其后,强生、诺华等外企也积极布局。

在研发成本方面,改良型新药优势明显。已披露数据显示,其耗资少则 2000 多万元,多则 5 亿多元。如普瑞巴林缓释片研发投入 2330 万元,马来酸吡咯替尼片达 5.7 亿元,远低于创新药动辄十数亿美金的投入。耗时上,短则 1 年左右,长则 3 年上下。茚达格莫吸入粉雾剂耗时 1.1 年,氨丁三醇奥扎格雷注射液等则用了 3 年,远短于创新药的十数年。

政策层面,我国对改良型新药支持力度加大,将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还提出 3 年数据保护期。随着政策鼓励,改良型新药研发将进一步提速,其高性价比使其成为更多药企转型的重要选择,未来在医药市场的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总体而言,改良型新药研发成本和耗时优势显著,成功率和销售确定性较高,在政策推动下,正成为医药行业的新增长点,为药企转型和患者用药带来更多可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