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的今天,一款小小的冰箱贴却如一匹黑马,以惊人之势闯入大众视野,缔造了销售传奇。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系列冰箱贴,在上市短短一年间,销量竟飙升至 200 万件,一跃成为博物馆文创界无可争议的 “销冠”,其火爆程度超乎想象,让无数人不禁发问: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冰箱贴,究竟有何魅力,能在竞争激烈的文创市场中独占鳌头?

7 月 19 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永远铭记。来自四川成都的教师罗莉,幸运地成为第 200 万件凤冠冰箱贴的买家。而在此之前,3 月 25 日,第 100 万件凤冠冰箱贴才刚刚售出,短短不到 4 个月,销量便再度翻番,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如今,凤冠冰箱贴早已成为社交场合的 “硬通货”,只要提及北京旅游,国博必在打卡清单之上,而凤冠冰箱贴更是进国博后的 “必买之物”,尤其在年轻人中,这已然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
回溯博物馆文创的发展历程,其大致历经 4 个阶段。1.0 阶段,文创尚被称作 “纪念品”,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文物仿制品,或是将文物图案简单印制在马克杯、笔记本、冰箱贴上;到了 2.0 阶段,文创开始崭露头角,故宫博物院的 “朝珠耳机” 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此时的文创注重在生活中创造实用场景;随后的 3.0 阶段,是 2.0 阶段的进阶,文物摇身一变成为 IP,以更为抽象的方式与文创产品融合,像湖南博物院的 “狸猫” 系列,灵感源自马王堆汉墓漆器图案,萌宠形象深受喜爱;而当下正处于 4.0 阶段,冰箱贴成为现象级品类,尽管它早在 1.0 阶段就已存在,但如今在创意设计和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那么,为何冰箱贴能在众多文创产品中脱颖而出呢?美观的外形、便于携带的特性、适中的价格,这些固然是加分项,但并非关键因素。其走红的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层次原因。这一届年轻人对 “实用” 与 “生活” 有了全新的理解,冰箱贴所承载的,远不止是物理层面的功能。每天清晨,当人们走向冰箱,目光扫过那些从全国各地博物馆收集来的冰箱贴时,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钥匙,瞬间开启了一段段关于远方旅行、关于历史文化的美好记忆,让生活在忙碌日常中多了几分诗意与远方。
这里的关键在于 “情绪价值”,这一概念如今已被视作各行各业的 “销量密码”。冰箱贴的爆火,起初或许只是对一个传统品类的常规升级,但在不经意间,被年轻人挖掘出了诸多 “情绪价值”。它可以是旅行足迹的记录者,每到一处博物馆,收集一款冰箱贴,串联起走过的山川湖海、文化名城;它也可以是社交场合的 “社交货币”,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分享冰箱贴背后的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情谊。从某种意义上说,冰箱贴文创的文化内涵,是年轻人与博物馆共同 “创作” 的结晶。
曾有博物馆文创负责人笑言:“若冰箱贴只是单纯‘有用’,你还会买这么多吗?” 此话不无道理,物理意义上的 “有用”,往往因功能明确而容易使人满足,若闲置不用,甚至会产生浪费的愧疚感;而情绪上的 “有用”,则因人而异、常新常异,每一个冰箱贴都烙印着独特的人生片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回忆,它们被整齐地贴在冰箱上,见证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博凤冠冰箱贴的热销,是历史文化积淀与年轻人青春潮流的完美碰撞,它生动诠释了博物馆文创的初心。博物馆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从 1905 年南通博物苑创办至今,不过 120 年。如今,逛博物馆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生活方式,而像凤冠冰箱贴这样的文创产品,正助力博物馆以更鲜活、更具现代感的形象,走进大众视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续写着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