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内蒙古矿业选矿厂参观时,因钢制格栅板突然脱落坠入浮选槽,不幸遇难。现场狭窄的通道、缺失的安全管理、老化的设备维护等问题引发质疑。这场本应安全的”必修课”实习,为何演变成一场悲剧?

一、事故现场:58人挤1米通道,格栅板为何突然脱落?
涉事选矿厂的参观通道宽仅1米,一侧是护栏,另一侧是铺设格栅板的浮选槽平台。事发时,58名师生(51名学生、4名教师、3名工作人员)集中进入车间,通道拥挤不堪。
“老师扒住设备支架侥幸未坠落,6名学生踩空坠入浮选槽。”内蒙古矿业副总经理赵春波称,格栅板承重约500公斤/㎡,但未透露具体脱落原因。有专家推测,可能是焊接疲劳或长期腐蚀导致结构松动。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选矿厂并非化工厂,浮选槽内矿浆pH值9~10(接近洗衣粉碱性),振动主要来自水平旋转的浮选机主轴,理论上对格栅板冲击有限。但现场工人透露,日常检查仅关注设备运行,未针对性排查参观通道安全。
二、安全管理漏洞:未分组、无耳机、应急迟缓
事故暴露多重管理问题:
- 秩序失控:车间主任李春爽承认,”进场前维护了秩序,但通道上未专项管控”。58人集中进入嘈杂车间,无人引导分流。
- 防护缺失:学生未配备隔音耳机(厂方称”五六十人以上才发放”),导致坠落呼救被机器噪音掩盖。
- 应急迟缓:从10:20事发到10:58应急队到场,间隔38分钟。赵春波解释”需逐级上报研判”,但家属质疑救援效率。
更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公司曾强调”安全生产理念”,但此次实习前仅播放安全视频、签署承诺书,未针对选矿厂特殊环境进行专项培训。
三、行业反思:参观通道设计是否合规?
涉事格栅板采用点焊固定,专家指出,开放式工业平台若允许人员通行,应增设栏杆或限制荷载。而涉事通道两侧均为风险区域,缺乏物理隔离。
“一些工厂为节省成本,将检修通道与参观路线混用。”化工安全工程师王波表示,此类设计需严格评估人流密度和设备状态。
四、最新进展:调查组介入,企业停产整顿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事故详细原因,但内蒙古矿业已全面停产。东北大学表示配合调查,并加强实习安全管理。
【结语】
这场悲剧不仅关乎6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折射出部分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顽疾。当”必修课”变成”夺命课”,我们不禁追问:若连最基本的通道设计和应急响应都无法保障,所谓的”安全生产”何以立足?期待调查结果能厘清责任,更希望类似事故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