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沙席卷 90 年代的弃镇忙崖,当悍匪与民警在隔绝的空间中对峙,《大风杀》用凌厉的暴力与写意的台词,撕开了日常秩序的表象,将观众拽入一场关于困境与抉择的深刻思索。这部在五一档收获口碑的新片,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引发了观众对其类型定位与隐喻表达的热烈讨论。而在这背后,是导演张琪对困境题材的执着探索,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深度挖掘。近日,我们对话张琪,揭开《大风杀》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张琪坦言,“末日” 与 “困境” 对他而言,并非简单的题材选择,而是承载各类命题的绝佳载体。在他看来,末日氛围意味着失序,而在困境中,求生成为最核心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做的事都变得纯粹直接。这种简单,让最好与最坏的结果清晰可见,也赋予人某种自由感,更能轻易揭露生活的真相。“日常秩序中的干扰项太多,很难直接触及人的本质性问题。” 张琪解释道,他对困境题材的偏好,与自身成长经历紧密相关。自幼成长在封闭大学城中的他,电影成为认识世界的窗口,《异形》《巴西》《银翼杀手》等作品,以及童话《彼得・潘》,都让他感受到困境中蕴含的独特魅力。
在《大风杀》中,张琪对英雄的理解打破了传统认知。他认为英雄不应是救世主或个人主义的象征,“真正的勇敢,是敢于直面自己,也敢于关照他人。” 影片中,主角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抉择,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诠释。对于外界给影片贴上的西部犯罪片、武侠片等类型标签,张琪表示理解,但他强调类型无法概括《大风杀》的内核,“标签现在变得太重要了,这很值得警惕。” 在拍摄风格上,他追求真实表达,将对暴力的恐惧融入其中,削弱对暴力的渲染。
在塑造北山这一角色时,张琪从迪伦马特的《罗慕路斯大帝》中汲取灵感,赋予角色 “将放弃转变为主动性” 的反差。北山穷极一生追求的事物,最终却将他引向毁灭,而他真正在意的,其实一直就在身边。这种命运的荒诞与无奈,在影片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影片中 “临时工” 台词引发的观众反应,张琪认为这是北山理念崩塌的关键节点,对其自我存在感造成了摧毁性打击。
谈及当下 AI 带来的变化,张琪表示,虽然无法阻止变化的发生,但人们可以选择面对变化的态度。“我们不能决定风什么时候吹,但可以选择不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而对于未来的创作,他希望能继续拍摄 “诚实的电影”,让观众来定义类型。从《大风杀》中,我们看到了张琪对电影创作的真诚与坚持,也期待他在未来能为观众带来更多直击心灵、充满深度的作品,继续在光影世界中探索人性的奥秘与生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