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江湖中,创业者和投资人曾被视为携手共进的亲密伙伴,然而如今,一场围绕公司控制权的激烈争夺战正悄然上演,投资人“抢夺”创业公司控制权的现象愈发频繁,让创业的天空蒙上了一层阴霾。

曾经,智能家居公司创始人李明凭借一款智能中控设备声名鹊起。为求快速扩张,他在B轮融资中引入资本,却签下了一份严苛的对赌协议。协议规定三年内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0%,否则需无偿转让20%股权并接受改组董事会的安排。可惜,行业竞争加剧和供应链问题让公司未能达标。资本并未选择常规的行权补偿,而是以“创始人隐瞒经营风险、涉嫌财务误导”为由将李明告上法庭,要求冻结其全部股份并临时接管公司运营。尽管李明极力抗争,但因对赌条款中公司治理约定模糊,法院支持了资本部分诉求,资本最终通过关联交易和债务手段稀释李明股权,彻底掌控公司,李明虽保留股权却黯然出局。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劲嘉股份控股股东因债务问题,所持99.72%股份被司法冻结,若司法机关判决强制执行,公司控制权可能变更。掌握新型固态电池技术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张瑞,引入产业资本投资后,也因技术路线争议被资本方以“管理不善”为由免去董事长职务,最终在诉讼压力下低价出售专利并退出,资本接管技术和产线。
资本与实业的博弈中,创业者常陷入“不签对赌融不到资,签了对赌沦为资本‘奴隶’”的困境。随着一级市场募资难度加剧、退出压力增大,投资人的策略发生明显转变。全球创投行业面临募资寒冬,2025年6月十二个月内,全球私募股权集团募集资金创七年最低,退出渠道不畅,传统创投模式受挑战。投资人从单纯财务投资转向寻求实业控制权,当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出现债务问题时,他们常通过诉讼手段争取控制权,如劲嘉股份案例。部分投资人认为公司困境源于创始人能力或战略问题,沟通无效后便通过诉讼夺取控制权,实现从“投资人”到“实业家”的身份转换。
投资人选择诉讼争夺控制权,一方面是因为这是相对高效有力的方式,能迅速冻结股份、给对方施压;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等新兴产业易成为争夺对象,它们有核心技术和市场地位,符合国家产业方向。
然而,投资人从财务投资者转变为实业控制者面临诸多挑战,实业运营所需专业能力、管理经验、资金流动性压力等都是考验。但掌握实体企业控制权能保障自身利益,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实体企业更具抗风险能力和稳定现金流。
投资人与创始人的关系从蜜月期走向深水区,对簿公堂事件增多,引发“诉讼挤兑”群体效应,企业可能难以维持经营甚至破产。双方立场差异明显,投资人看重投资回报和风险控制,创始人视企业如孩子,坚守愿景。沟通机制失灵与信任瓦解让矛盾激化,那些看似平常的条款成为冲突爆发的导火索。
在这场资本与创业的交锋中,没有绝对的黑白。近年来,部分专业投资机构设计更灵活退出机制,注重投后沟通;创业者也逐渐意识到要理性评估与投资人的价值观契合度。比追求谁对谁错更重要的是,在资本与创业交汇处找到尊重商业本质、不扼杀创新火光的中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