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业的天空中,2025 年上半年的风云变幻格外引人瞩目。当行业的复苏大幕缓缓拉开,不同航空公司的表现却呈现出鲜明的分化态势。三大国有航空公司在亏损的泥沼中奋力挣扎,虽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仍未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而四家民营航空公司则如同展翅高飞的雄鹰,凭借灵活的经营策略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纷纷实现盈利,在行业复苏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8 月的最后几天,中国民航七家 A 股上市公司陆续交出了 2025 年上半年的业绩答卷。数据显示,国航、东航和南航三家国内最大的航空企业,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807.6 亿元、668.22 亿元以及 86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56%、4.09% 以及 1.8%,但归母净利润依旧为负,亏损额分别达到 18.06 亿元、14.31 亿元和 15.33 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春秋航空、吉祥航空、海航控股和华夏航空这四家民营航司均实现盈利。其中,春秋航空营收达到 103 亿元,同比增长 4.35%,归母净利润 11.69 亿元,再次成为内地最赚钱的航空公司;吉祥航空上半年营收 110.7 亿元,同比增长 1%,归母净利 5.1 亿元,同比增长 3.3%;华夏航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36.10 亿元,同比增长 12.41%,归母净利润 2.51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858.95%;海航控股实现营业收入 330.83 亿元,同比上升 4.22%,归母净利润 0.57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尽管三大航在净利润方面仍未转正,但行业整体的复苏态势也不可忽视。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 783.5 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 3.7 亿人次、货邮运输量 478.4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 11.4%、6%、14.6%,运输规模再创新高。国际客运航线净增 123 条,国际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 28.5%,国内、国际货邮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 8.9%、23.4%。
上半年,民航企业的航线网络规模和航班量都有较大增幅。国际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 28.4%,已恢复并超过 2019 年同期。以国航为例,其国际线 ASK 同比增长 16.7%,国际及地区线 ASK 恢复到 2019 年同期的 90.1%;国际线 RPK 同比增长 17.0%,国际及地区线 RPK 恢复到 2019 年同期的 86.6%。春秋航空在日本市场的布局也为其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上半年其在日本航线的运力投放同比增长超 116.8%,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77.7%。
然而,在行业复苏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客运业务收益下滑成为航空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内卷式” 竞争问题凸显。今年上半年国内民航经济舱平均票价为 749 元人民币,同比 2024 年下降 6.9%,同比 2019 年下降 7.8%。春秋航空上半年平均客公里收益为 0.377 元,同比下降 4.24%,国航、东航的国内和国际航线单位客公里收益也均同比下降。
展望未来,民航业仍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在 “内卷式” 竞争中突出重围,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将是航空公司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复苏和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那些能够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的航空公司,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