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空降财务高管:低谷期的战略新棋局

在乳业市场的风云变幻中,蒙牛乳业近日迎来了一位关键人物——53岁的沈新文。9月1日,蒙牛官宣新的董事名单和职能分工,沈新文排在执行董事第二位,成为战略及发展委员会成员,且已出现在“高级管理层”一栏,仅次于总裁高飞。这位“中粮系”老兵的空降,正值蒙牛处于乳业调整期的关键节点,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高层换血:新班子的使命

过去18个月,蒙牛高层连番调整,先后迎来新总裁高飞、新董事长庆立军以及新CFO沈新文,三人平均年龄在51岁上下。沈新文是“中粮系”老兵,在中粮系统已有30年之久,履历集中在财务领域,来蒙牛前担任中粮子公司中国食品执行董事以及中粮可口可乐副总经理兼CFO。他的到来,接替近退休年龄的张平,为蒙牛的管理层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高飞从内部提拔升任总裁后,蒙牛的战略转向“一体两翼”,“一体”指常温、低温、冰品、鲜奶、奶粉、奶酪六大核心业务基本盘,“两翼”则是大健康赛道和国际市场拓展。高飞强调在这个战略上要保持定力,而沈新文的丰富财务和行政管理经验,将协同总裁推进现有策略,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

乳业低谷:蒙牛的挑战与应对

当前,乳业终端消费复苏缓慢,蒙牛也陷入了调整压力之中。1 – 6月,蒙牛营收415.7亿元,同比下滑6.9%,利润因联营企业业绩承压而回落,市值仅为580亿港元,处于8年来的低位。销量和综合价格均现低个位数下降,核心的液态奶业务收入缩量超40个亿。

不过,蒙牛管理层也在积极应对。高飞表示当前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遇,将领导团队加速细分品类的发展,优化品类结构。1 – 6月,蒙牛推出超百款新品,多元化品类合计占比提升至约20%,对液态奶的依赖度由81%降至77%。在欧美市场,固态奶产品和高附加值原料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乳业在这些方面长期依赖进口,这也是蒙牛未来的突破方向。

瘦身减负:优化资产结构

乳业整体困于下行周期,蒙牛的多笔收购成为了负担。1 – 6月,蒙牛净利20.46亿元,同比下降超16%,其中现代牧业一家就使其承受5.45亿元的账面亏损。2024年,高飞为首的管理层已计提贝拉米、现代牧业相关损失超过40亿元。

为优化资产结构,蒙牛团队正着力推进瘦身。8月,蒙牛以约合12亿元人民币对价,将子公司雅士利旗下的新西兰奶粉工厂100%股权出售给新西兰乳企a2公司。官方称这是主动管控资本性支出、评估低效资产、调整优化资产组合的一部分。同时,团队着重提到“精细化运营和提质增效”,1 – 6月,蒙牛销售及经销费用同比减少约10亿元,销售费用率降低0.5个百分点。

沈新文重任: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对于上任的沈新文来说,作为CFO的一大任务或许在于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2024年8月,蒙牛披露最高20亿港元的回购计划,一年多来合计耗资约5亿港元,但股价起色依然有限,蒙牛580亿港元的市值只及伊利的30%左右。不过,只要基本面平稳,低谷期入局对高管个人也未尝不是一种抄底。沈新文能否带领蒙牛在低谷中突围,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