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会‘发号施令’?科学家揭秘神经足:一场颠覆认知的胃肠科学革命”​​

​【当肠道成为“指挥官”】​
在传统认知里,大脑是人体当之无愧的“司令部”,指挥着身体的各项行动。然而,杜克大学医学与神经生物学副教授迭戈·博尔克斯(Diego Bohórquez)的研究,却让我们重新审视身体内部的权力关系——肠道里的神经足细胞,或许正悄悄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影响着我们的食物选择和行为决策。这一颠覆性的发现,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科学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从《胃的自述》到科学突破:填补百年空白

博尔克斯的科研之路,始于那本1853年首版的《胃的自述》。书中胃与脑的“双向电路”描述,虽精妙却缺乏科学证据。2015年,博尔克斯在博士后研究中识别并界定了一类特定的肠内分泌细胞——“神经足细胞”。他带领团队揭示了神经足通过谷氨酸能信号传递与大脑快速通信,影响食物相关决策行为。这一发现被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神经科学与实验治疗学教授柯斯蒂恩·布朗宁(Kirsteen Browning)评价为“颠覆了数十年来认为肠内分泌细胞仅通过激素传递信号的教条”,为肠道 – 大脑信号传递领域带来“范式转变”。


二、独特成长背景:铸就非凡科研思维

博尔克斯在厄瓜多尔亚马逊雨林边缘长大,父母是农民。他的童年充满了与动物嬉戏的经历,11岁进入军事学校后,又先后在加利福尼亚的奶牛场和北卡罗来纳州的商业家禽实验室实习。这些独特的经历,让他对营养学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主动修读23门课程,远超必修要求,对人体运作机制充满好奇心。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教授波琳娜·阿尼基耶娃(Polina Anikeeva)评价,这种与典型神经科学家截然不同的背景与训练经历,造就了他“富有想象力”的思维过程,使他总能提出别人从未想过的问题。


三、关键发现:神经足——肠道里的“情报员”​

博尔克斯在研究中发现,食物与行为之间存在关联。他观察到接受胚胎营养注射的雏鸡活力旺盛,而未注射的则萎靡不振;黛比接受胃旁路手术后食物偏好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发现促使他专注于肠内分泌细胞的研究。2015年,他在培养皿中实时观测到肠内分泌细胞与神经元形成直接连接,将某些肠内分泌细胞基底处延伸出的臂状突起定义为“神经足”。2018年,他证实神经足细胞与迷走神经元之间通过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形成直接突触连接。后续实验中,他通过让小鼠自由选择摄入蔗糖或人造甜味剂,证实神经足细胞不仅能检测葡萄糖,更通过释放谷氨酸引导动物选择蔗糖,首次将神经足细胞的神经活动与动物行为决策相关联。


四、科学争议:质疑声中的坚守

“肠道中的细胞会指导你的食物选择”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界争议。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内科助理教授洛朗·戈特龙(Laurent Gautron)等学者对从肠道到大脑的快速突触传递概念表示质疑,认为目前几乎没有证据支持肠内分泌细胞存在突触传递。对于博尔克斯论文中描述的谷氨酸能信号传导机制,也有研究未检测到肠内分泌细胞表达谷氨酸的迹象。但博尔克斯坚称,神经足能够实现肠道到大脑的快速突触传递,他指出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可能导致结果差异。布朗宁认为博尔克斯论文中的数据无可争辩,该理论可能成为重大突破性观点。


五、科学质疑下的坚持:追求颠覆性理念

博尔克斯实验室在十年间仅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但他认为拥有若干关键性论文已使自己在领域内脱颖而出。他以光遗传学的诞生为例,认为新思维方式总会伴随质疑,而科学正是在质疑中进步。他致力于追求颠覆性理念,敢于提出看似“异想天开”的问题,构建“常人视为天方夜谭”的理论体系。正如他自己所说:“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