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 4 个表现一出现,可能是胰岛功能在变差,4 个方法帮你守住它

“为什么我每天要打 30 单位胰岛素,隔壁病友只打 10 单位就能控住血糖?” 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这样的疑问,答案其实藏在 “胰岛功能” 里 —— 它决定了身体自身能分泌多少胰岛素,是控糖的 “核心引擎”。可很多人不知道,胰岛功能变差时会发出明确信号,若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就能有效延缓衰退。《糖尿病之友》杂志提醒:出现这 4 个表现要警惕,掌握 4 个方法,就能帮你保护胰岛功能。

先搞懂什么是胰岛功能。简单说,胰岛功能就是胰腺中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胰岛素是帮助身体利用血糖的 “钥匙”。当胰岛功能好时,身体能根据血糖变化自动调节胰岛素分泌,维持血糖稳定;一旦胰岛功能变差,胰岛素分泌不足或 “钥匙失灵”(胰岛素抵抗),血糖就会失控。临床上常用 “糖耐量试验” 评估胰岛功能:早晨空腹时,服用 75 克葡萄糖或吃 100 克馒头,分别在空腹、服糖后半小时至 3 小时抽血,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及 C 肽水平,医生据此判断胰岛功能状态(部分医院会简化为检测空腹、1 小时、2 小时三个时间点)。

这 4 个表现,提示胰岛功能可能在变差,千万别忽视。第一个信号是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如果排除了刻意节食、运动增加或其他疾病,体重却在 1-2 个月内掉了 5 公斤以上,要警惕胰岛功能受损 —— 此时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无法被细胞利用,身体只能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供能,导致体重下降。第二个信号是频繁出现低血糖:每周发生 1-2 次甚至更多低血糖(如头晕、心慌、出冷汗),说明胰岛功能调节血糖的能力已紊乱,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延迟或过量,尤其在两餐之间或夜间容易出现。第三个信号是血糖波动超 4.4mmol/L:正常情况下,一天中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的差值应控制在 4.4mmol/L 以内,若经常超过这个范围,像 “过山车” 一样忽高忽低,意味着胰岛 β 细胞对血糖变化的敏感度下降,无法及时调整胰岛素分泌。第四个信号是空腹血糖超 10mmol/L:研究发现,当空腹血糖超过 10.0mmol/L 时,胰岛功能仅剩 4%;若超过 12.2mmol/L,胰岛功能基本丧失 —— 此时身体已难以自主分泌足够胰岛素,必须依赖外部干预。

保护胰岛功能,记住这 4 个科学方法,关键在 “早干预、少负担”。第一招是尽快控制高血糖:高血糖会像 “温水煮青蛙” 一样持续损伤胰岛 β 细胞,血糖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损伤越严重。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如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结合血糖监测,尽快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一般空腹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10.0mmol/L),避免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第二招是合理安排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吃撑,减轻胰岛负担;严格限制酒精,最好戒酒 —— 过量饮酒会导致胰岛氧化损伤,加速 β 细胞凋亡;坚持低脂饮食,减少肥肉、油炸食品摄入,避免游离脂肪酸堆积损伤胰岛 β 细胞。对轻度糖尿病患者来说,科学饮食甚至能单独实现血糖控制。第三招是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超重或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让胰岛 β 细胞 “超负荷工作”;体重过轻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足,影响胰岛功能。衡量体重是否达标,最简单的标准是腰围:男性<90 厘米,女性<85 厘米,超过这个数值就要及时减重。第四招是在医生指导下用对降糖药:部分降糖药能直接保护胰岛功能,比如名字带 “肽” 字的 GLP-1 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胰岛素合成、抑制 β 细胞凋亡;还有全球首个 PPAR 激动剂类药物西格列他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分泌负担。但务必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购买或调整剂量。

胰岛功能的衰退并非 “突然发生”,而是一个渐进过程。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血糖偏高的高危人群,都要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尽早通过科学方法保护胰岛功能。记住,胰岛功能是控糖的 “根基”,守住它,才能更好地管理血糖,远离并发症,保持健康生活状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