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黄河三角洲,带来了丰收的气息,也唤醒了沉睡在水底的大闸蟹。9 月 13 日,黄河口大闸蟹正式开捕,这一消息如同秋日里的第一缕稻香,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当日上午 10 点,东营市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 900 只大闸蟹,身披 “战甲”,“坐” 上专车,奔赴泰国,开启了黄河口大闸蟹首次出口国外的征程,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新的活力与荣耀。
曾几何时,黄河滩涂河沟里的 “毛螃蟹”,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了规模化养殖、产值高达 11 亿元的大产业,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 “致富蟹”。黄河三角洲,这片北纬 37° 的神奇土地,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成为大闸蟹养殖的 “天堂”。黄河口大闸蟹 “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辨识度极高。更重要的是,它们性腺发育更早,比南方蟹提前 15 到 20 天上市,赶在中秋、国庆双节之前就登上市场,抢占了绝佳的销售时机。
“现在二两半的母蟹,一斤就能卖到 100 元左右,等到节前那几天,市场更紧俏。” 惠泽公司总经理王英泽的话语中满是喜悦。今年,公司养殖的 6300 亩大闸蟹预计产量将达 160 余万斤,再创历史新高。
然而,养好这些 “致富蟹” 并非易事。黄河口大闸蟹作为典型的洄游生物,一生要历经 22 次蜕壳才能成熟,从选苗到喂养,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走进惠泽公司的养殖基地,标准化蟹塘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捕捞船穿梭其中,一笼笼肥美的大闸蟹被拉起,展现出一幅丰收的画卷。“改造后的蟹塘统一标准,一个 30 亩,螃蟹住得舒服,长得好。” 惠泽公司生产负责人赵金山介绍道。
水,是养蟹的关键。在水资源日益珍贵的当下,高效利用水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往,大闸蟹养殖每亩需水量高达 1000 立方米,且养殖废水含有残饵、粪便等污染物,处理成本高昂,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如今,东营大力推进绿色循环养殖,惠泽公司构建起 “四池三坝” 复合净化系统。养殖尾水在人工湿地中缓缓流动,经过物理过滤、植物吸收与微生物分解的协同作用,污染物被有效去除,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用水量节省近 50%。“该模式不仅改善了蟹池水体质量,也为大闸蟹营造了更优良的生态环境。水省了,蟹的品质却丝毫未降。” 赵金山拿起一只蟹,满脸自豪。
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正推动着大闸蟹产业迈向新高度。以东营市恒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每亩投放约 1500 只蟹苗,平均每只长到 3.5 两,亩产高达 260 斤,一亩地产值可达 1.5 万元。“种好草、选好苗、调好水、喂好料,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这样,蟹肉才鲜甜。” 恒盛农业董事长李建辉强调。
产业的兴旺,最终惠及了广大老百姓。大闸蟹销售旺季来临,专业捆蟹工需求大增,近六千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我年纪大了,出不了远门,现在村里有了蟹合作社,绑绑蟹、包装箱子,一年能挣好几万!” 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兆丰村村民牛传花笑着说。如今,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年均增收超 1 万元,蟹农人均收入更是高达 7.6 万元。
此次黄河口大闸蟹首次出口国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随着绿色循环养殖技术的不断推广、产业标准化程度的持续提升,黄河口大闸蟹有望在国内外市场上大放异彩,续写更多的 “致富” 篇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