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非遗:江海潮涌间,解锁文旅经济新密码

在南通,一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蝶变正在上演。当古老的蓝印花布纹路在商场里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当百年老宅中爵士与剪纸的合鸣奏响独特乐章,当街头巷尾南通民俗巡游的欢腾点燃城市热情,南通非遗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破圈”,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绘就一幅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崭新画卷。

内容深耕,五维体验重塑非遗认知

南通,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非遗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93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183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众多。在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指导下,南通市文化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耕“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五维体验,让千年非遗焕发新生。

非遗好看,南通灯彩与木版年画展馆中,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如皋丝毯织造技艺、南通仿真绣展现新潮魅力,吸引年轻人驻足;非遗好吃,西亭脆饼、石港腐乳等非遗美食,从选料到成器,尽显匠人精神,成为舌尖上的文化记忆;非遗好听,梅庵派古琴的雅韵、南通板鹞风筝的哨口声,交织成美妙乐章;非遗好玩,依托多项非遗资源打造的研学基地与公益体验课程,让游客在趣味实践中深化对传统工艺的热爱;非遗好用,蓝印花布变身时尚用品,红木小件雕刻成为茶器、文具,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联动增效,消费场景加速向“新”

南通创新采用多元场景融合策略,拓展“非遗 +”多元业态,构建复合型消费场景。南通“城市非遗会客厅”在文峰广场商圈,汇集16个非遗展示展销项目,以“到朋友家做客”为理念,实现从传统“陈列馆”到亲切“会客厅”的转型,让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城南乐事”游园会依托历史建筑,打造多业态消费场景,南通非遗剪纸作品生动传递传统艺术内涵。南通植物园的沉浸式夜游活动中,非遗美食成为亮点,拓展了非遗体验的时空边界。

IP塑造,文化符号转化为商业价值

南通通过系统化IP塑造,将非遗符号转化为商业品牌,把非遗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南通“城市非遗会客厅”活动参与人数近万人次,带动非遗文创产品热销。“苏超第二现场”、“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激发商圈活力。南通糖画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记录创作细节,取得“网红级”流量,还推出“苏超球队logo”定制糖画,实现跨界联动。

非遗产业化创造大量岗位,江苏凯利绣品非遗工坊帮助200多人就业,海门紫翔龙红木品牌布局70多家加盟店,“布垚”姐妹微家帮助2000多名女性灵活就业。非遗主题旅游成为潮流,非遗市集、如皋木偶戏、板鹞风筝节等活动,强化“江海南通·非遗之城”品牌形象,吸引众多游客。

南通非遗在内容深耕、联动增效和IP塑造等方面的探索,不仅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更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城市经济注入新活力,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未来,南通非遗有望继续在创新中绽放光彩,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