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卫星互联网:从“天通”起步,迈向“星辰大海”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卫星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的新焦点。9月8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9月9号,中国联通营业厅随即正式上线“联通卫星”业务。这张“卫星互联网入场券”,不仅是中国联通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其面向6G未来征程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联通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将走出一条怎样的产业路径呢?

深厚底蕴:半个多世纪的卫星通信“基因”

中国联通与卫星通信的渊源可追溯到50年前。上世纪70年代,由周总理批准建设的我国最早卫星通信地面站,如今已具备数据、语音、视频、互联网等全业务保障能力。中国联通还拥有运营商中唯一的自有高通量信关站,能提供7 * 24小时连续通信服务,圆满完成多项重大攻关任务,如护卫神舟13返航、南极科考通信覆盖、抢险救灾抗击“杜苏芮”等。

2017年,中国联通与航美在线、海特凯融联手成立合资公司“联通航美”,推出沃星海、沃星陆、沃星空、沃星图四大卫星系列产品,为全球客户提供天地海一体卫星服务。然而,联通航美以B端用户为主,主要面向特殊场景与应急通信,航空互联网业务也难以快速上量,整体营收排名不高,中国联通卫星业务亟待破局。

“天通”:小试牛刀的“开胃菜”

中国电信虽手握卫星业务牌照,但一直发展不温不火。直到2023年华为Mate 60“捅破天”发布,中国电信找到答案,天通用户两年内增长10倍,营收同步增长,吸引高端用户,提升品牌美誉度。中国联通也积极争取,最终获批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

联通卫星业务在地面通信网络覆盖不稳定或无覆盖时可提供紧急通信服务,目前部分用户可订购,每月支付10元费用,可连接卫星拨打、接听电话及收发短信,还包含2分钟免费国内主被叫通话,但暂不支持境外使用。天通虽有局限性,未从根本上改变“通信保险”本质,但让卫星用户生态从十万级跨入千万级。对联通而言,参考电信情况,发展200 – 300万手机直连用户可行,加上车联网等形态,会带来数亿元收入,不过“天通”只是“开胃菜”。

NTN:通往星辰大海的“正途”

以低轨巨型星座为底座的卫星互联网具有显著优势,基于NTN(非地面网络)的物联网技术拓展了卫星互联网应用维度。中国联通早就在NR NTN相关研究中走在前列,2023 – 2024年完成多项技术试验,今年还完成车载卫星通信外场试验,发射多颗低轨卫星,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电信运营商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有天然优势,具备网络运营经验、客户运营体系和生态整合能力。中国星网、上海垣信等专业卫星企业在布局星座建设,但电信运营商与之是互补关系。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入局,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将形成“适度竞争、良性互动”格局,降低成本,完善通信覆盖,让“天地一体化”通信服务惠及更多人。中国联通正以“天通”为起点,借助NTN等技术,向着卫星互联网的“星辰大海”奋勇前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