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寿 “破茧” 之战:高管重构能否撕开亏损阴霾?

在中国保险业的汹涌浪潮中,渤海人寿正奋力搏击,试图挣脱连续六年亏损的枷锁。近期,渤海人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两名副总经理,这一动作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标志着其 “去海航化” 及摆脱困境的决心已付诸实际行动。

渤海人寿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2014 年末,它如一颗新星闪耀登场,迅速打破行业 “七平八盈” 的魔咒,开业首年便成功盈利,三年内营收更是跨越百亿大关,一时间在保险界风光无限。从 2015 年到 2017 年,其营收从 7.1 亿元狂飙至 108.1 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增长超过 20 倍,净利润也一路飘红。然而,命运的齿轮在 2018 年陡然转向。海航集团陷入流动性危机,作为紧密关联方的渤海人寿,也被拖入了业绩下滑的深渊。保费规模停滞不前,亏损额却逐年攀升,从 2018 年的 7.68 亿元,一路膨胀至 2023 年的 31.02 亿元。同时,其风险综合评级自 2021 年起长期处于 C 类,偿付能力亮起红灯,昔日的 “优等生” 沦为了 “风险公司”。

面对这般困境,渤海人寿将破局的关键押注在了高管团队重构上。目前,公司高管团队仅有 6 人,其中副总经理燕伟的财税背景带有浓厚的原股东印记。而此次招聘的两名副总经理,岗位设置极具深意。负责保险业务渠道的副总经理,需整合银保、个险、团险和中介四大渠道,这种 “大一统” 的管理模式在业内并不多见,彰显出渤海人寿整合资源、重振业务的急切心情。岗位职责中对提升银保业务市场份额、增强个险团队销售能力的着重强调,也精准指向了当下业务的薄弱环节。分管战略企划与资本运营的副总经理岗位同样关键,战略规划、机构建设、资本运作等核心职能均在其职责范围内,尤其是 “制定资本管理方案,对接资本市场” 这一要求,暗示着公司正在谋划资本补充等重大动作,期望借此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股权层面,渤海人寿的 “去海航化” 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曾经,海航系通过多个主体牢牢掌控着公司 56.45% 的股权。但如今,随着天津国资的强势介入,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任党委书记寇江华的到任,更是传递出强烈的信号。拥有 18 年监管经验的他,极有可能接任董事长一职,引领渤海人寿走向规范治理的全新道路。回首过往,渤海人寿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度依赖股东,关联交易频繁、公司治理缺失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多次指出。如今,随着股权结构优化逐渐落地,渤海人寿有望构建起真正市场化的经营机制,摆脱过去的种种束缚。

对于渤海人寿而言,当下的变革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若能妥善解决股东遗留问题,公司将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和丰富的发展资源;但连续多年的亏损和偿付能力压力,也迫切需要新管理团队迅速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业务重构。新团队面临着重塑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市场化机制这三大艰巨任务。在养老金融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抓住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政策红利,考验着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

渤海人寿的发展历程,深刻反映出中国保险业发展中股东资质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随着核心管理者的到位和股权结构的优化,这家历经辉煌与低谷的保险企业,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高管团队重构能否成为其扭转六年亏损困局的关键一招,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