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刻刀在陶泥上轻轻游走,不一会儿,一个憨态可掬的 “红桃粿” 口哨便成型;手机屏幕里,铸剑师挥汗如雨的锻造过程,搭配热血文案,点燃无数网友的 “武侠梦”…… 在当下,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正悄然编织出千年非遗传承的新图景。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打破传统边界,让古老非遗穿上 “二次元” 新衣,成功唤醒年轻人的 “血脉觉醒”。

曾经,非遗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文旅部数据显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 63 岁,40 岁以下中青年传承人占比不足 1%,代际传承结构失衡。同时,传统非遗工艺品因尺寸大、价格高,限制了流通,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但如今,以吴漫、周强等为代表的 “80 后”“90 后” 传承人,凭借创新思维与前沿技术,为非遗注入全新活力。
在产品创新上,他们另辟蹊径。国家级非遗 “大吴泥塑” 市级传承人吴漫,结合潮汕文旅热潮,将英歌舞、红桃粿等本土元素融入泥塑创作,开发出巴掌大小的 “红桃粿” 口哨、潮剧脸谱摆件等文创产品。这些小物件不仅保留了贴塑、彩绘等传统工艺,15 元的亲民售价和便携性,也使其更易走进年轻群体的生活。广东针艺科技研究院则探索机绣与手工绣结合,让原本万元的大幅绣画降至 2580 元左右,还能批量定制,让非遗艺术走出收藏家的展柜,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播方式上,年轻传承人拥抱 “二次元” 世界。国家级非遗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传承人周强,化身抖音博主,与 “镜伊娃娃”“小万姑娘” 等达人共创热血铸剑视频,获数百万点赞。他还担任游戏古法刀剑顾问,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体验铸剑工艺。抖音平台数据显示,目前 1557 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超 99% 拥有运营中的新媒体账号,“80 后”“90 后” 是创作主力,“90 后”“00 后” 成为主要观众和消费者。
此外,非遗传承还探索出 “授人以渔” 的活态模式。澳门瓷砖画画家卢瑞盈通过现场手绘展示,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天才妈妈” 项目建立 50 家 “梦想工坊”,带动 8 万余名手工艺女性就业增收,让非遗在传承中助力乡村振兴 。
千年非遗闯入 “二次元”,不仅是一次传承方式的革新,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对话。年轻一代传承人用创意与技术,为非遗穿上 “新潮外衣”,成功拉近了古老技艺与年轻世代的距离。未来,期待更多非遗以创新姿态 “破圈”,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