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博会对话博物馆:大阪主题周解码文化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在 “设计未来社会,让生命绽放光彩” 的大阪世博会现场,一场关于博物馆使命的思想碰撞正热烈展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以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为主题,与世博会的愿景不谋而合,共同聚焦可持续发展。5 月 25 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区域联盟与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主办的日本大阪世博会主题周工作坊重磅开启,来自全球的文博专家跨越文化边界,以世博会为 “会客厅”,探讨博物馆如何在时代浪潮中锚定 “在地性” 坐标,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引擎。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充分发挥 “世博 + 文博” 的双重基因优势,打破领域壁垒,搭建起国际对话平台。馆长刘文涛形象地将活动比作 “跨领域群聊”—— 借力世博会主题周的创新模式,博物馆首次在世博现场开设专场,让科技、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的 “好友” 齐聚一堂。“博物馆和世博会都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刘文涛指出,从 1970 年大阪世博会保留的世博美术馆,到因 2010 年上海世博会诞生的世博会博物馆,二者始终以展示为纽带,共同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中国 7046 家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达 14 亿人次,4 万个展览如文化灯塔,照亮公众的精神世界。

活动现场,全球文博专家从多维视角解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密码。柬埔寨国际博协委员长卡莉亚・周・孙以本国历史为切入点,讲述红色高棉政权后人才断层的困境,而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成为破局关键 —— 不仅为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女性员工占比大幅提升,更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让文化遗产成为国民教育的生动课堂。上海大学教授马琳以上海社区实践为例,展现博物馆如何以艺术介入城市更新,构建社区共建的新生态;日本国际博协副主席吉田憲司则强调,博物馆不应只是文物的 “储藏室”,更应成为凝聚社区认同感的文化基座,让居民在历史记忆中找到归属感。

韩国铁器博物馆馆长张仁卿分享了疫情后的转型经验:韩国国家博物馆基金会去年创收 1500 万美元,首尔私人博物馆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跨界合作,将藏品与流行文化结合,让古老文物焕发新生。这些实践印证了博物馆在经济创新与文化传承中的双重潜力。

这场持续两天的主题周工作坊,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全球博物馆界对时代命题的集体回应。当世博会的创新基因与博物馆的文化底蕴相遇,“在地性” 不再是地域的限制,而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支点。未来,博物馆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发展,从文化传承者升级为未来社会的 “共同设计者”,让文化力量真正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能。

为您推荐